【金融头条】中国式养老何以突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国民养老获批筹建”“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监管层面近期相继祭出的一系列完善养老体系之举措——不啻为中国式突围;共同富裕宏观背景下,其蕴含的关键词是:未富先老、中度老龄化、养老金缺口等。

注册资本111.5亿元人民币、由17家公司共同发起的国家级养老保险公司——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近日获得中国银保监会的批复筹建。

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是指自2021年9月15日起,工银理财在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光大理财在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等。

细观之,不难发现,二者均旨在发力第三支柱养老体系的建设,一个是金融主体,一个是金融产品。

尽管自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后,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方案尚未出炉,但总体思路或将是容纳多个金融主体和多种金融产品;包括基本确定的方向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将采用账户制。

据业界资深人士透露,不久前,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政策框架已制定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借鉴国际经验,中国第三支柱包涵两部分,其中有国家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和市场化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

而与“未富先老、中度老龄化、养老金缺口”三大关键词对应的是被我们赋予厚望的热词——“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业界称2021年是第三支柱大发展的元年。

甚至《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作为专题,还被央行列入了近期发布的202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之中。

按照央行的话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第二支柱职业养老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报告指出,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健全,第二支柱逐步发展完善但人口覆盖相对有限,第三支柱还处于起步阶段。

通俗来看,有学者用这句话描述三大支柱的现状:如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第二支柱是“一块短板”、第三支柱则是“一棵幼苗”。

报告总结,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痛点在于:税收优惠的激励效果有限;手续相对繁琐,削弱了投保积极性;产品同质化,后续应研究根据消费者需求丰富产品供给等。

而国际经验显示,抖客网,三大支柱的权重占比均衡为主;第三支柱亦是增加养老保障供给的有效形式。此外,账户制在税收优惠公平性和操作便利性方面具有优势,成为了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主流模式。

光大集团副总经理王毅对比中美养老金结构发现,2019年,美国三大支柱养老金合计占 GDP比重为134.39%,同期中国仅为8.74%。美国第三支柱占养老总资产的比重为44.33%,中国第三支柱占比几乎为零。

兴业证券分析人士张博认为,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功能缺位。第一支柱包括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社保基金是资金补充来源;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商业养老金。截至2019年底,养老金结存金额8.89万亿元,一、二、三支柱各占70.7%、29.2%、0.0%,合计仅占GDP的9.0%。

这其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社保基金”)受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占比并不高,尽管其投资“业绩”亮眼。

9月14日,社保基金公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受托运营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1135.77亿元,投资收益率10.95%,其中:已实现收益853.27亿元(已实现收益率8.50%),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282.5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12月受托运营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1986.46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6.89%。

而更为好看的数据是:2020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额3,786.60亿元,投资收益率15.84%。其中,已实现收益额2,045.74亿元(已实现收益率9.58%),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1,740.86亿元。

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8.51%,累计投资收益额16,250.66亿元。

正如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与如是金融研究院管清友对话时所言,地方社保原则上没有能力,不要总是低估了管钱的责任和专业性。全国社保(基金)证明了还是相当不错的,收益率也很好,所以为什么找专业的机构来管钱,投到资本市场里面通过不同的方式,就促使了整个企业融资,权益股权融资更好了,中国经济就更有韧性,这就是正循环。

但“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的背景下,地方社保目前只有20%让全国社保基金来管,地方社保管着另外80%。另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或许在2035年耗尽,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金保障缺口可能达到8万亿-10万亿元。

姚余栋直言,全社会都低估了养老体系的复杂性、艰巨性,它对协同效应的要求。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第三支柱上,第三支柱有可能会决定中国经济长期的增长的前途。

央行报告亦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支柱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越来越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亟须进一步采取措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某种程度上,规范发展“第三支柱”被赋予破解中国养老保障体系难题的使命。

无独有偶,9月1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发布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称,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现实意义,该模式具有供款便利、实现税优方便、投资选择范围广等优势。

而2018年5月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标志我国第三支柱养老正式开启。

从2018年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到今年5月专属商业养老险开始试水;再到9月10日,养老理财产品亦开始试点;时间跨度三年,加之2018年开闸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至此,银行、保险、基金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皆已有各自的养老产品。

现在,第三支柱的相关产品、服务等看似层出不穷,其发展却参差不齐。

研究报告指出,第三支柱进入门槛低,通过财税激励、长期专业化投资、个人账户自由转移等机制,有利于为第一、二支柱覆盖率较低的平台经济灵活就业群体和新兴职业劳动者建立养老规划。同时,在账户制下应当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通过提高税优支持力度(如降低整体税率,设置差异税率)、简化抵税操作流程(如将抵扣限额改为固定限额标准)、二三支柱合并计量(如允许个人选择将企业年金余额转入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时暂不征税)等举措,鼓励各类群体参与,引导第三支柱长期积累。

事实上,2020年11月20日,中保协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曾提出,截至2030年将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到10万亿元资产的规模,2021-2024年聚焦账户体系建设、养老金企业专项政策。

而2021年2月26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提出建立账户制、国家财政税收支持、资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原标题:【【金融头条】中国式养老何以突围
内容摘要: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一 国民养老获批筹建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监管层面近期相继祭出的一系列完善养老体系之举措不啻为中国式突围;共同富裕宏观背景下,其蕴含的关键词是:未富先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140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年内首现发行失败 公募FOF该怎么选?
下一篇:经观头条 | 揭秘海航投资人辽宁方大:低调的千亿民企老板方威,背后还有300多家法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