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公募大佬梁永强:曾八获金牛奖,如今选择再次出发

  8座金牛奖、7座明星基金奖、5座金基金奖,曾经辉煌的荣誉,对于梁永强而言却已经是“过去式”。

  在阔别市场两年多后,梁永强与杨宇、孟朝霞三位南开校友组建“个人系”公募汇泉基金,再度成为焦点。梁永强曾任华商基金总经理,孟朝霞亦曾担任过融通基金总经理和国联安总经理,一家公司同时现两位曾担任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合伙人,在业内并不多见。杨宇的管理经验和履历亦不遑多让,从业以来获得过7座金牛奖、3座金基金奖。

  国庆节后的首个工作日,

对话公募大佬梁永强:曾八获金牛奖,如今选择再次出发

记者在汇泉基金位于北京的办公地见到了梁永强,身着一袭深灰色夹克颇为低调。在约40分钟的访谈中,梁永强与记者从创业选择聊到投资风格,给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作为“大佬”的内敛与谦逊。

  【嘉宾简历】梁永强: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拥有19年金融从业经验,曾历任华商基金总经理、副总经理、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等,其管理的公募基金共获得8座金牛奖、7座明星基金奖、5座金基金奖。现任汇泉基金创始合伙人,并于2021年7月担任汇泉策略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记者:梁总好,您阔别公募一线已有两年,圈内都很关注这次回归,在聊市场之前还是想听您讲讲,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选择创业?

  梁永强:从时点来讲,目前整体市场上有这种理财的需求,正处于整个居民资产转移过程刚开始的阶段,这会是一个比较长周期的过程。

  从现在这个时点来看,对于当前资产管理或财富管理这个行业而言,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起点。整体来看,过去包括像房地产投资,以及其他类型投资,现阶段实际上都是一个“规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未来整个居民存量财富比较好的通路之一,就是通过公募基金往权益市场去做配置,我觉得这个过程目前还只是一个刚开始的阶段。

  记者:您目前担任汇泉基金的总经理,和杨宇总共同管理汇泉的首只产品,此次您将发行第二只产品,同时负责公司运营和产品管理您有没有压力?二者间会如何平衡?

  梁永强:汇泉是由基金行业里经验丰富的几个人合伙组成的公司,主要创始合伙人有孟朝霞、杨宇和我,大家的从业经验比较丰富,专业积累较为丰厚。我们几个人实际上之前也都做过公司的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们几个人都可以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理解具体的业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实际上都是在互相补位的过程,能把每个人最好的优势都发挥来。

  从目前来看,我们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大家沟通的都很通畅,具体在落地执行方面,也都有各自的分工。所以在我这边来讲,我的个人精力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投资,这种机制之下有一种比较好的平衡。

  记者:作为“个人系”公募,汇泉会有哪些差细化特色?

  梁永强:就“个人系”公募来讲,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股东的背景和禀赋上,所以我们看到之前很多“个人系”公募,有投研端作为主要发起人的,有市场端作为主要发起人的,也有中后台端的,基本上这几类。

  从汇泉来讲的话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三个主要创始合伙人,我和杨宇是在投资端做主动和量化,孟朝霞在公司品牌和战略端的积累比较深厚,这种组合的话在以前的“个人系”公募里面是比较少见的。另外我和孟总两人以前都做过其他中型公司的总经理,所以我们团队对于整个行业的理解,实际上会更深刻一点。

  资产管理行业、基金管理行业,本身是个人禀赋或个人人力资本特别突出的一个行业,类似于会计师、律师一样。“个人系”公募,其实就是把人力资本为主的行业特征,用合伙的形式更好的呈现出来。这样的话,未来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运营人才等等,能更好的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把每个人的特点发挥出来,给持有人带来更好的体验,带来更多的增量财富。

  记者:您在主动权益这块深耕十多年,杨宇总擅长量化投资,汇泉提出在投研中将主动投资和量化投资融合的理念,您能进一步做一个阐述吗?两个不同的投资体系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梁永强:就量化和主动来讲,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不擅长的地方,就好比吃饭的时候用勺子和筷子,本质上都是两个管理的工具,不是说一定要用量化或者主动,而是在这个过程里,两个工具要不断切换来配合使用。

  对于主动管理,其最大的优势是挖掘每件事的背后逻辑,并且串联起来。而量化是运用计算机模型对现有逻辑的泛化,用现有的逻辑在更大的范围里做筛选,所以量化这个工具其实就像一个筛选器,而筛选器的标准需要校准,实际上是由主动来调节,所以这是两个相互配合的过程。对于两个体系而言,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如何形成互补,就像筛选器的例子,通过校准器不断地校正精确度,让量化在筛选的过程中越来越精确。

  除此之外,量化选出来之后需要挖掘背后的逻辑,这个环节主动管理发挥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基本上是这种配合的方式。

  记者:近几年蓝筹牛市使得公募行业的持仓较为集中,特别是一些热点赛道,有观点认为主要是行业普遍追求短期业绩,您怎么看待短期和长期的矛盾?

  梁永强:对于长期来讲,实际上短期的持续叠加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观察过去可以发现,每一个赛道实际上都是3~5年的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趋势的理解不那么深邃,总是少数人在参与;到后来大家对这个趋势理解的多了,研究度也更高,更多的人会去参与这种趋势;而到了周期的末端,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实际上和人性的特点比较类似。

  在这个过程里,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需要寻找好的公司,思考这个公司将来会做什么,考量在整个一个大的周期里,它会如何穿越周期。对于一个好的公司,它会在整个周期转化的过程中,表现的相对平滑一些,这是机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一些增量。

  记者:很多时候“个人系”公募希望对基金经理做更长期的考量,但投资者难免会在意短期的持有体验,这方面您是怎样考虑的?

  梁永强:就我们“个人系”公募的特点来讲,对于基金经理考核会有一个更长期的考量,需要保证给平台上的每个人一个更稳定的发挥空间。

  当然现在来讲,整个行业实际上从去年开始,逐渐从过去所谓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慢慢向财富管理在转型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要从过去关注投资的增长空间,到现在越来越多地关注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在这个过程里对于回撤控制、净值波动这一块,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对于“个人系”公募来讲,对基金经理有更长周期的考核,所以不会为了超额收益押注于某一个方向。所有的盈亏都是同源的,一个方向参与很极致就会导致过快的上涨,同时也必然带来过大的波动。更长的考核周期,可以让基金经理追求更稳定的预期回报,不需要为了追求短期收益采取极端做法,我们希望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记者:梁总接下来我们聊聊市场,您曾经说过经济活动有春夏秋冬,市场情绪也会经历春夏秋冬,您觉得现在市场情绪是在什么季节?适合怎样的投资策略?

  梁永强:我觉得这分为几个层面吧,如果基于一个经济或者一个大类资产,更长周期来看,我觉得现在有两个趋势:

原标题:【对话公募大佬梁永强:曾八获金牛奖,如今选择再次出发
内容摘要:8座金牛奖、7座明星基金奖、5座金基金奖,曾经辉煌的荣誉,对于梁永强而言却已经是“过去式”。 在阔别市场两年多后,梁永强与杨宇、孟朝霞三位南开校友组建“个人系”公募汇泉基金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792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百亿量化私募闹剧落幕!鸣石深夜发布8人联合声明:分歧已解决
下一篇:基民傻眼了!说好的消费行情,结果刚建完仓,头号重仓股就跌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