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系统官员齐发声 详解下一步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工作

  10月21日,在2021年的金融街论坛上,证监系统的多位官员发声,谈及注册制改革、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私募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北交所建设等市场关注的热门话题,详尽阐明了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工作。

  证监会李继尊:优化注册制制度安排 提高改革获得感

  中国证监会市场一部主任李继尊表示,证监会在研究修订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则,以利于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评估完善试点注册制的各项安排,优化各项改革措施的组合搭配,以利于增强协同效应,提高改革的获得感。

  李继尊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试点注册制3年来,出现了一些突出变化,发行上市条件的包容性明显增强,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多层次市场的板块架构和功能更加完善,“零容忍”执法的威慑力正在显现,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加速形成,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通过 3 年来的试点,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注册制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探索完善的过程。”李继尊指出,证监会就注册制的相关制度规则已经做了不少细化和改进,如发行定价、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等。事实上,注册制改革一直在优化完善之中,改革的势能不断积蓄,目前已进入由点及面的关键阶段。

  李继尊谈到了对注册制改革的三点看法。第一,关于注册制改革的本质。他表示,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注册制模式,但是基本的内涵是一致的。注册制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实现方式是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这方面,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主要有三个突破,一是优化发行上市条件,把实质性门槛尽可能转化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对企业特别是科创企业的包容性。二是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公开,增强可预期性。三是对新股发行的价格、规模等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消除不必要的干预。试点启动之后,证监会又针对市场关切的科创属性评价、红筹企业上市、辅导验收、现场检查等问题,制定修订了一系列配套规则细则,进一步体现了包容、透明、可预期。同时,证监会还在研究修订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则,以利于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今后,证监会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只要是市场约束比较有效的领域就坚决放权。

  第二,关于注册制改革的系统性特征。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证监会在基础制度联动改革方面,推进了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创新,新股上市前 5 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此后涨跌幅限制由10%放宽至 20%,建立了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大了退市力度。在市场参与各方联动改革方面,通过改革完善一系列制度规则,提高发行人及其“关键少数”的合规意识,督促保荐承销机构、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压实交易所的审核把关责任,建立交易所适度竞争、协调发展机制。在跨部委协同方面,有关部委和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修改了证券法、刑法,引入了集体诉讼制度,完善了“零容忍”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推动了投资端改革,形成了改革合力。证监会正在评估完善试点注册制的各项安排,优化各项改革措施的组合搭配,以利于增强协同效应,提高改革的获得感。

  第三,关于注册制改革的渐进性特征。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资本市场所处的初级发展阶段决定的。目前,企业上市的机会比较稀缺,“卖方市场”特征明显,市场参与主体不够成熟,要素市场化改革仍不到位,诚信环境还不完善。为此,证监会在改革布局上坚持先增量后存量,先试点再推开,分板块一揽子实施。在具体制度设计中,也体现了一些渐进安排,如发行上市条件、发行承销机制等。注册制改革真正到位有赖于有效的市场约束,包括市场主体的归位尽责、“买方市场”的形成等,也需要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李继尊表示,诸多情况表明,整个市场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演进,一级市场的供求关系在改善,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在优化,市场主体的规范意识在增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各方面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证监会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部署,保持改革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改革进行到底。

  中证金融研究院张望军:加快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直接融资体系

  中证金融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望军表示,要牢牢把握支持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通过提升多层次市场的覆盖面,提升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备性,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提升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合力,加快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直接融资体系,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张望军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方向,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直接融资支持机制,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

  张望军表示,疫情爆发以来,科技、资本和产业呈加速融合态势,一是科技企业加速拥抱资本市场。2020 年全球1360家企业首发上市融资 2680 亿美元,其中科技企业家数和融资额占比分别为 24%和 33%。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共有 1630 家企业首发上市,融资 3300 亿美元,其中科技企业家数和融资额分别占比 26%和 35%。二是前沿领域受到更多青睐。2020 年,全球有 78 家生物技术公司首发上市,比 2019 年多 34 家,能源转型领域相关资本投入超过 5000 亿美元。今年以来,全球有 432 家医疗健康领域公司首发上市,比去年多 49 家。三是融资机制创新不断出现。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探索新型融资方式,推出直接上市(DPO)、 特殊目的并购公司(SPAC)等机制。今年前3季度全球有486家企业通过SPAC机制上市,融资1277亿美元。

  谈及国内市场,张望军表示,创新资本和产业循环正在加速。科技创新企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 549家企业IPO融资6100亿元。去年科创板、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300亿元。截至2021年8月末,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通信、电气设备等科技成长行业市值占比30%。市场体系更加包容,已有26家未盈利、特殊股权结构和红筹企业在A股上市,37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三是产品结构日益丰富。截至今年8月末,创新创业债已累计发行128只、518.76亿元。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项目金额累计约2万亿元。

  “相比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对于促进科创企业发展和创新资本形成具备几个方面的优势。”张望军介绍,直接融资更加契合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经济已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迈进。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新、技术迭代快,经营不确定性大,对融资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负债的低风险性和期限匹配要求,决定了其资产配置更加注重收益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直接融资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与科技创新企业的高风险性、高不确定性、高投入性、高回报性等特性相符,可以较好地满足传统金融无法满足的资金需求。

原标题:【证监系统官员齐发声 详解下一步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工作
内容摘要:10月21日,在2021年的 金融街 论坛上,证监系统的多位官员齐发声,谈及注册制改革、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私募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北交所建设等市场关注的热门话题,详尽阐明了下一阶段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3085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隔夜外盘:标普500指数连涨7日 创收盘历史新高
下一篇:易纲再发声:银行业利差处于合理区间利于维护金融稳定 来看讲话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