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房地产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

  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来说,可谓“砥砺前行正当时”。这期间,行业经历过爆发式增长,亦从“全面开发”转入“重点开发”,如今已步入理性成熟期,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这十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2.2倍。这十年,优质头部房企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以万科2021年的销售额和市值为例,分别为6277.8亿元和2281亿元,是2012年的4.4倍和2倍。这十年,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1.4亿多国人喜圆安居梦。

  1978年提出“住房商品化”模式的设想;此后,历经40多年调整,两大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健全,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直至2020年,全国家庭户住房建筑面积总量超过了500亿平方米;如今,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房地产行业也站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临界点,“居者优其屋”正成为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所共谋的发展之路。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

  促进高质量“住有所居”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

  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至今,近6年时间,这一定位从未动摇。为打击房地产领域的投机行为,“因城施策”下,抖客网,调控政策愈发细化和精准,助力“安居梦”变为现实。

  “2020年的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均住房1.2间,总体上实现住有所居‘人均一间房’目标。”贝壳研究院院长李文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实现了“有房住”之后,人们更关注能否“住好房”,让居住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提升居住的幸福感,可谓从“住有所居”逐步迈向“住有宜居”。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这十年,相关部门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9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建部副部长姜万荣表示,“我们强调要健全‘两个体系’,一个是住房市场体系,另一个是住房保障体系。”

  “新市民多样化住房需求得到满足后,有助于激发消费市场和实体经济活力。”同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任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两大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健全,大城市“产城融合”发展质量及“职住平衡”生活得到进一步优化。

  相关目标已经明确,“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将建设筹集65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可解决近2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当前主要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增加租赁住房供应来解决大城市青年群体的‘职住平衡’问题。”李文杰表示,建议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盘活存量住宅来增加有效租赁供给,一方面,鼓励个人业主将闲置房源入市出租;另一方面,鼓励业主将房源交给专业化租赁机构托管。在住房发展新模式下,租赁正在走入一个确定发展空间。

  从上半场解决“有房住”,到下半场满足新市民、青年人“职住平衡”及高品质住房需求,站在需求转变的档口,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为目标,作为行业发展参与主体之一的地产商,率先踏上转型之路。

  告别规模化开发阶段

  迈入专业化发展时代

  除了个别年份有调整外,“量价齐涨”是中国楼市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特点。201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13亿平方米,销售金额6.45万亿元,2021年分别增至17.94亿平方米和18.2万亿元。这期间,借助人口红利和金融红利,开发商挺进资本市场扩股融资,追求快周转和规模化。

  “上一个十年,房地产处于高速增长期,虽然中间有短期波动,但总体上是螺旋上升的过程,真正的拐点出现在2020年。”在业绩说明会上,美的置业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总裁郝恒乐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新城控股管理层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大房企不再盲目追求高杠杆、高周转、扩规模,转而寻求商业模式重构和财务稳健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住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行业发展模式必然转型。”李文杰表示,当下需求变化正牵引供给变革,行业和市场主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破除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

  “今年是房地产行业新旧模式转化的一年。很多民营房企放慢了脚步,充分认识到需回归理性。”在业绩说明会上,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轮调整之后,中国房地产行业将从过去高负债、高杠杆、高增长模式转向低负债、低风险、轻资产的新模式。

  显然,地产商们已经意识到,行业将告别“以规模论英雄”的开发阶段,到了该慢下来、多沉淀的历史时刻。在近几年业绩说明会现场,“有质量的增长”,已是房企掌舵人口中高频输出的关键词之一。

  当下,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存量与增量双轨并行发展阶段,摆在开发商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中生存下来后,需将自身角色转换为发展商,真正向美好生活服务商转型,在地产相关多元化细分业务赛道发力,推动行业迈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过去,每年我们用当年销售回款的10%投入到持有物业,商业、长租公寓以及物业管理三大主航道业务的现金流越来越高,这三块业务加起来,我们力争保持每年经营性收入30%至40%的年化增长。”龙湖集团管理层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营性物业收入的增长将对穿越周期起到稳压器作用。

  对于未来的发展战略,“美的置业要保持自身定力,在基本盘上做好产品和服务,同时在相关多元化方面,把既有且已经铺开的建筑科技、商业服务以及智能化培育好,形成未来对主业的补充。”郝恒乐称。

  回顾这十年,物业管理、代建、居住服务等由房地产开发领域拆分出来的细分专业化业务,均有相关企业登陆A股、H股或者美股,华润万象生活、绿城管理、贝壳找房等细分领域代表性企业,已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

  正如李文杰所示,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房地产行业要经历从物理空间建造商为主,逐渐发展为依托物理空间为机构和个人客户持续提供服务的运营商、服务商为主,这也是从旧模式向新模式探索转型的必由之路。

  资本围绕不动产服务布局

  助力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到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64.72%。当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增存并举”的初步阶段。围绕存量市场的生意迎来发展契机。

  “依照房地产发展规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相关部门及市场主体需运用不同金融工具去驱动行业良性发展。”戴德梁行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北区估价及顾问服务部主管胡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一阶段是快速建设时期,提升人均居住面积是主要任务,金融机构围绕住宅业态“加杠杆”;第二阶段是存量房在住房供给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市场进入“增存并举”阶段,资本开始追求依靠精细化运营提升不动产价值的资产;第三阶段是市场进入不动产专业化发展阶段,不动产资产证券化市场成熟,比如不动产公募REITs成为重要投资标的。

原标题:【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房地产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
内容摘要: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来说,可谓“砥砺前行正当时”。这期间,行业经历过爆发式增长,亦从“全面开发”转入“重点开发”,如今已步入理性成熟期,正向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fangchan/149028.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快讯|华南城:李文雄获委任为集团联席主席兼非执行董事
下一篇: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实质性扭转!银保监会对房地产最新表述透露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