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怎么建?新的一年,中国房地产有哪些新出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大关,我国城镇建设空间正在逐步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进行成为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2020年,时任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人民日报刊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其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也被赋予多重使命。上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提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是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系副教授、东方房地产研究院执行院长胡金星对澎湃新闻表示,抖客网,城市更新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城市更新有助于促进房地产业及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进而带动上下游价值链稳定发展。同时,城市更新也是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更新,既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也有助于促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更新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城市更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让更多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胡金星表示。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崔霁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到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新方向、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高度上来,城市更新国策地位基本确立。
崔霁指出,2023年是我国城市更新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的一年。2023年7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7月21日,国常会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可见,城市更新从之前强调的老旧小区改造扩展到下半年强调以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盘活闲置房产为主要内涵的发展模式。
更新的内容不仅仅是载体的改造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再生,也是经济与社区活力的再激发。”仲量联行中国区战略顾问部董事总经理徐岱雄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在当前的城市更新实践中,我们也观察到集中在三个方面的路径探索:首先,更新主体的多元化探索,即正在从传统的单一开发商模式转变为多元合作模式,这包括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更新项目。其次,在更新办法上寻求创新,特别是在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上,政府正在试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来激励私人投资和参与,同时确保更新项目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商业模式的演进也同样关键,新兴的地产基金等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资本注入,分散风险,并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但在实践推进中,多名业内人士均提及,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包括城市更新的经济可持续问题、社会可持续问题以及城市更新完成后如何增强其运营可持续能力等问题。
胡金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过去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大拆大建,容易实现资金平衡。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城市更新政策提出历史文化保护等新要求,传统的更新模式难以持续,更新资金来自哪里,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供给如何满足当地居民需求,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如何确保城市更新可持续等,这些都急需寻找新的可持续的更新模式。同时,如何让相关利益主体都能参与城市更新决策中来,增强各利益主体对城市更新项目的认同与支持;部分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后,其业态该如何布局,如何吸引人气,如何确保运营可持续等都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徐岱雄指出,区别于新城开发,城市更新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载体的改造。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通过创新手段,为城市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命力。
其认为,城市更新有五大核心驱动要素,即构建产业生态、驱动多元复合、赋新城市文脉、激活城市空间、整合交通价值。城市更新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所以除了多元主体创新、政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外,我们还需要积极引入低碳发展目标、追求弹性复合发展、提升运营管理效能、鼓励企业创新。
“没有产业植入是行不通的”
徐岱雄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提到,城市更新作为一项复杂的城市再生工程,确实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尤其在经济性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经济性是城市更新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挑战在于,更新项目往往伴随高昂的短期成本,而其收益可能是长期累积和实现的。
“城市更新的资金平衡问题,也就是要考虑投资和收益。目前社会上讨论比较多的是如何去开展城市更新工作,而开展城市更新工作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考虑谁出钱,谁获益,银行贷款要考虑钱如何获得收益。如果只是靠财政拿一点钱改善一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那是很难完成城市更新目标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副主任、规划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沈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沈迟提到,“城市更新还应考虑如何植入产业,在更新的地区如果没有产业植入,那就只能是过去房地产开发的模式,靠大幅度提高地块住宅面积来平衡资金,现在已经行不通了。选什么样的产业、产业能有多大规模、能不能盈利以及产生税收解决就业等,这也牵涉许多要素的问题。同时,更新地区的公众参与度也是当前的一大挑战,许多旧城更新的地块有许多原住民,他们是否积极参与也非常重要。例如老旧楼加装电梯,如果一楼的住户坚决反对,就会有很大的困难。在旧城区、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如果涉及私有产权的部分,如果原住民都能积极参与,则会使工作更加顺利。”
徐岱雄提到,除了经济性问题,规范时效性、以功能为核心的弹性机制、运营管理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徐岱雄看来,在规范时效性方面,城市更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规范能够迅速反应并适应这种变化,但现有的规章制度,如建筑标准、城市规划法规及审批流程,往往是基于传统城市化进程而制定的,可能无法完全符合城市更新的需求。同时,城市更新不止于物理空间的改造,更包括后续的运营和管理。这要求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包括物业管理、社区参与以及后续开发阶段的持续改进。
从全国实践层面来看,沈迟提到, 当前住建部已公布过两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原标题:【房地产新出路|城市更新被赋予多重使命,已有两轮可复制经验清单公布】 内容摘要:【编者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怎么建?新的一年,中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fangchan/265188.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