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末,施甸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197个品种、18336亩,繁殖种子781.66万千克,平均亩产量426.3千克。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带动施甸300户农户种植两用核不育系,实现产值720万元。
同时,施甸将突出绿色、有机、富硒等特点,布局怒江流域和枯柯河流域、施甸坝和姚关坝、东山和西山三个产业带,推动“两烟”、蔗糖、蚕桑、果蔬、茶叶、花椒、中药材等产业持续壮大,打响滇西高原富硒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国家南菜北运基地和农旅结合示范基地。
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召开的保山现场办公会上强调,保山市要充分利用良好资源和基础,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保山市委、市政府对施甸发展的定位要求是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打造国家水稻繁育基地。
千百年来,施甸的布朗族,从刀耕火种的“直过民族”到今天实现整族脱贫,一越跨千年,布朗族聚居区布朗族群众历史性告别了绝对贫困。
与时俱进 绘就绿色发展图景
下一步,施甸将以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杨善洲精神为内涵,擦亮杨善洲精神红色文化品牌,重拾文化碎片,编织五彩霓裳,开发寻找成长奋斗足迹、展示无私奉献见证、讲好造福百姓故事、缅怀长眠青山忠骨的杨善洲精神体验线路,将施甸全域打造成为传承杨善洲精神的“情景课堂”,全力推动善洲林场争创5A级景区,构建以善洲林场为核心,集杨善洲精神体验、爱国主义教育、户外体验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胜地。
58年来,施甸党员干部传承杨善洲精神,经过一代人接续一代人的奋斗,用苦干实干、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把曾经贫穷落后的地方,建成了一个美丽、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
让人民幸福,就是党的事业。100年来,施甸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生活在施甸的人们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20年,施甸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1048元、12255元,年均分别增长7.3%、9.4%。
2020年6月1日,保施高速建成正式通行,施甸告别了不通高速的历史,正在建设的施链高速快速推进。五年来,施甸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5亿元,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开通了城市、城乡公交线路3条,四通八达的路网让群众的出行不再艰难。建成红谷田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设施,高山峡谷也引来了清泉水,施甸人喝上了放心水。
施甸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国家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县、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被列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县。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全国“信访三无县”“云南省先进平安县”。建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1个。
1962年12月1日,施甸县成立。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善洲带领人民重建家园,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一路走来,施甸在前进的道路上,奏响了一曲曲拼搏奋进的乐章。
原标题:【施甸:前进路上 奏响奋进乐章】 内容摘要:施甸县是人民公仆、“改革先锋”杨善洲同志的家乡。 1962年12月1日,施甸县成立。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善洲带领人民重建家园,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40多年前,杨善洲带领保山人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fangchan/325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