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一年前,范德堡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马修·施拉格(Matthew Schrag)在接到一通电话后,开始侦查一种名为Simufilam的阿尔茨海默病实验药物的有效性。
正是在侦查Simufilam的期间,他发现了一项惊人的学术不端行为——一篇引用次数高达2300多次、堪称本世纪被引用最多的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论文之一竟然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海市蜃楼”!
这篇论文发表于2006年,在后来的十余年内,对阿尔茨海默症β淀粉样蛋白假说研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该假说认为,脑组织中的Aβ(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2022年7月21日,《科学》杂志在进行了半年的侦查后发布了一篇重磅报告,直指该论文涉嫌造假。消息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有科学家质疑,β淀粉样蛋白假说恐被颠覆,而长达16年来的阿尔茨海默症研究将功亏一篑。
要知道,自该论文横空出世以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β淀粉样蛋白、寡聚物和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研究的资金支持从零飞跃至2021年的2.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38亿元)。在最新一个财年,NIH在涉及淀粉样蛋白的项目上花费了约16亿美元(约为108.04亿元),约占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总资金的一半。
一个问题是,风靡多年的β淀粉样蛋白假说就此彻底颠覆了吗?
其实也不然,涉事论文中研究的Aβ*56,只是Aβ寡聚物的一种,也并非是该领域研究最丰富的寡聚形式。对于更广阔的Aβ寡聚物研究来说,这一假说仍存在着被验证的可能性。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被质疑涉嫌造假的主体是作者和论文,而非β淀粉样蛋白假说。
虽然事件并不能证伪β淀粉样蛋白假说,但学术造假可能将进一步削弱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我们应当汲取的教训是,独立证实个别研究报告是至关重要的。声明越引人注目,就越需要独立的事实核查,”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外科教授约翰·福赛斯(John Forsayeth)通过邮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福赛斯正是此次《科学》杂志的审查专家团成员之一。
奠基性研究涉嫌造假
2006年,正当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β淀粉样蛋白假说时,一篇论文以一鸣惊人的姿态闯入视线。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神经科学家西尔万·莱斯内(Sylvain Lesné)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大脑中特定的β淀粉样蛋白会损害记忆力》的研究论文。莱斯内和同事首次发现并分离出了一种名为Aβ*56的Aβ寡聚物,并认为它会导致转基因鼠痴呆。《自然》在当时的一篇评论文章中称Aβ*56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明星嫌疑人”。
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该论文已被引用超过2300次,堪称本世纪被引用最多的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论文之一,是Aβ寡聚物领域的重要奠基性研究。
今年年初,马修·施拉格向NIH和《自然》等期刊提出了对这篇论文的质疑,他认为论文中一些蛋白质免疫印迹的实验结果图片有明显剪切和粘贴的痕迹。《科学》在请两位独立图像分析师审查后,认为施拉格的结论“令人信服且合理”。
多位科学家也应《科学》杂志要求审查了施拉格的大部分发现,也都同意他的总体结论。肯塔基大学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唐娜·威尔科克(Donna Wilcock)感叹,有些看起来就是“令人震惊的、公然的”图像篡改示例。
图片来源:《科学》杂志
实际上,在施拉格的侦查之前,关于Aβ*56证据不足的问题就已经引起了注意。威尔科克长期以来一直怀疑有关Aβ*56的研究。据了解,这种寡聚物非常不稳定,会自发地转变为其他寡聚物类型。威尔科克指出,即使经过纯化提取,样本中也可能存在多种类型,因此很难说任何认知影响仅是由于Aβ*56造成的。
“Aβ*56是淀粉样前体蛋白的一种,据称它来自一个非常受限的区域。哈佛大学的丹尼斯·塞尔科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但他也从未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脊液组织中找到这种物质存在的证据,”福赛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福赛斯补充道,“群体思维可能是任何科研团队面临的最大危险。如果一个物质不能被证明是独立存在的,那么怀疑就必须落在宣传它存在的实验室身上。”
不过,自2006年这篇论文横空出世后,的确很大推动了β淀粉样蛋白假说的发展。NIH对标有“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的投资从零增加到2021年的2.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38亿元)。在最新一个财年,NIH在涉及淀粉样蛋白的项目上花费了约16亿美元(约为108.04亿元),约占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总资金的一半。
如果β淀粉样蛋白假说被证伪,这意味着数百万的资金可能被用在了错误的研究上,打了水漂。
一些反对β淀粉样蛋白假说的阿尔茨海默病专家怀疑这一研究误导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长达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茨海默病专家托马斯·苏德霍夫(Thomas Südhof)就表示,“直接、明显的损害是浪费了NIH的资金和在该领域的思考,因为人们将这些结果作为自己实验的起点。”
β淀粉样蛋白假说被证伪了?
然而,风靡多年的β淀粉样蛋白假说真的就此彻底颠覆了吗?
实际上,涉嫌造假的论文中所研究的Aβ*56只是Aβ寡聚物的一种,并非是该领域研究最丰富的寡聚形式。据了解,学术界公认的毒性最强的亚型是Aβ42.科学界的一种说法是,如果前述论文结论被证实造假,就意味着推翻了Aβ*56的致病假说,但对于学界和医药开发界更加广阔的Aβ寡聚物研究来说,这一毒性假说仍存在着被验证的可能性。
7月24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此次被质疑涉嫌造假的主体是作者和论文,而非淀粉样蛋白假说。
“如果作者和论文确实学术不端,并不能直接说明‘淀粉样蛋白假说’有问题,科学上对于某种假说或者理论的争鸣是正常的现象,但对于文章的事件不应该过度解读或是在还没有获得最终全面准确的信息之前做有倾向性的结论。”该人士补充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永安也持有相同观点。他在接受每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无论通过转基因模型还是Aβ毒性作用模型,此前全球已有各种研究证明了Aβ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的毒性作用,“β淀粉样蛋白假说”仍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可靠的致病性假说。
“根据我们最新的指南,如果没有Aβ的异常,就没有阿尔茨海默病。”孙永安表示。
即便在施拉格本人看来,(Aβ)寡聚物可能仍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发挥作用。他认为,更广泛的(寡聚物)研究可能幸存下来,但人们或许会停下来重新思考故事的基础。
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神经生物学教授乔治·佩里(George Perry)通过邮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明,Aβ*56的研究很少,可能是因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而Aβ*56论文造假本身并不会反驳淀粉样蛋白假说。不过,作为该假说的反对者,他认为,“淀粉样蛋白假说在几十年前就被明显地反驳了,而Aβ*56是让这一假说持续了三十年的‘罪魁祸首’之一。”
原标题:【本世纪最具影响力之一的阿尔茨海默症开创性论文涉嫌造假!长达16年、耗资百亿研究付诸东流?】 内容摘要:将近一年前,范德堡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马修·施拉格(Matthew Schrag)在接到一通电话后,开始侦查一种名为Simufilam的阿尔茨海默病实验药物的有效性。 正是在侦查Simufilam的期间,他发现了一项惊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16212.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