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望京小街依旧人来人往,但原本位于这条商业街上的每日优鲜总部却已人去楼空。楼道里的荣誉墙上依然记录着这家公司历年来的高光时刻,地上却满是员工搬迁时留下的办公用品与成堆的垃圾。
张鹏(化名)见证了每日优鲜办公区域收缩的全过程。据他所说,原本公司租借了万科时代中心A座的三到五层、B座的三四层用于总部办公,随后B座的三层与四层相继退租,到今年年初,剩余的所有员工都集中在A座的三到五层办公。
“最挤的时候,电梯口一出来就是工位。”张鹏说,大约数周之前,每日优鲜从望京撤离,全体搬迁至顺义博润科技园。
与办公区域收缩相对应的是接连裁员与业务裁撤。
7月28日,每日优鲜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告知员工停薪停职,仅余人力、财务等行政部门留作善后。截至目前,仍有员工6、7月份的工资未发放,社保与公积金也存在断缴情况。
表面来看,山西东辉集团2亿元的股权投资尚未到账成为每日优鲜大规模撤离的导火索。据一份员工共享的录音文件显示,目前新融资仍在交涉过程中,每日优鲜已在SEC发布通告和备案,但由于目前并未完全交割,在投资款尚未到账前,拖欠的员工工资与赔偿金将暂缓发放。
面对资金困局,每日优鲜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赖以起家的前置仓业务。据界面新闻了解,7月27日晚,每日优鲜极速达业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关停;7月28日,仅存的云超特卖业务也在下单时提示“本单购买商品在当前地址下无货”。
加之此前多次传出的供应商欠款及裁员消息、因财报难产与股价惨淡引发的退市风险,“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已被推至悬崖边缘。
长期主义改造
2020年末,每日优鲜正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包含极速达与云超次日达在内的超市业务由原先华北、华东等几个大区各自为政的赛马制转换为总部制。以搭建中台的方式弱化大区的管理能力,每日优鲜开始将部分职能收归总部——以每日优鲜副总裁李漾为核心,“招兵买马”搭建起了超市业务的管理团队。
与此同时,地方前置仓也开始由加盟转为自营模式。一位地方区域经理告诉界面新闻,2021年春节前后,自己所负责区域的转换工作就已基本完成,由原先放权加盟商转为统一管理模式。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调整与每日优鲜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在经历过C轮的扩张期之后,2020年末的每日优鲜已处于证明自己盈利能力的阶段。“要争夺市场时,一定是要重前台的,当后续要以整体利润作为考量因素进行综合调配时,就要把资源放到中台。”
前置仓模式盈利模型难跑通是行业的共识。与彼时大热的社区团购模式相比,前置仓模式存在获客成本高、固定资产投入大、履约成本高等限制因素。据每日优鲜招股书显示,2018到2020年,每日优鲜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22.15亿元,27.77亿元、15.89亿元。
强调用户体验成为李漾团队的着力点。一位每日优鲜中层告诉界面新闻,李漾所设定的OKR最终目标与用户增长、复购、粘性等强相关,在例会上也更关注用户运营相关指标。
2020年12月,每日优鲜完成F轮融资,获得了由青岛国信、阳光创投、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战略投资的20亿元。资金到位后,围绕上述目标,2021年每日优鲜展开一系列内部筹备工作——李漾将此前分管华北时期推行的诸多项目开始向全国范围推广。
首先是加强对“全程冷链”建设,要求有条件的门店都配置空调以及相关探头设备;商品品类上也对水产、绿植鲜花等低保质期、高客单品类进行升级;针对员工形象则推出了“微笑行动”,对员工衣着服务都提出明确要求,成立稽核组对员工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招股书显示,2020年其客单价为94.6元,在前置仓行业排名第一,但在有效用户数据方面则面临增长瓶颈。
2018至2020年三年间,每日优鲜有效用户数分别为508万、717万、867万,虽然总体数量有所上升,但同比增长率却在下降,分别为41.14%和20.92%。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每日优鲜有效用户数则下降至789万。
高获客成本下,以用户体验为切口,通过提升商品丰富度来增强用户粘性、增加复购、最终提升ARPU(单用户平均收入)值,是生鲜电商的一贯思路。有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分析称,李漾的做法大多围绕长期主义,长远来看这些事情是能够增值的。
然而对于链条长、毛利低的生鲜产业而言,将正确的战略拆解为战术,并最终完美落地绝非易事。供需匹配、供应商管理、仓储、末端交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多位员工曾向界面新闻反馈,每日优鲜的供需匹配做得并不准确。上述区域负责人向界面新闻抱怨,“年年‘打西瓜’(以西瓜为重点做营销),门店都是痛不欲生。300个西瓜我都收到过,什么概念?西瓜又叠不整齐只能平着放,店里人都下不去脚了。”
而每每遇到供大于求导致出现货损的情况,门店内的一线人员往往会因未能达到降本目标而被扣钱,“想起来就痛。”他说。
一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介绍,目前业内销量预测的逻辑大多以历史销量为基础,叠加如天气、外部舆情、地域等特殊变量以算法进行预测。从中心大仓、区域仓再到前置仓,从大品类到各SKU(最小存货单位),数据维度越小面临的特殊变量越复杂,销量预测就越难。从这一角度来讲,每日优鲜2021年三季度SKU数已超5000个,在前置仓模式下对每个门店进行精准销量预测本身难度就很大。
另有每日优鲜前员工在采访中提及,每日优鲜的商品系统内商品属性、标签的体系变更很频繁,而商品属性中就包含着体积、重量等基础信息,门店也没有做货架管理系统,每个门店吞吐量缺乏实际数据,这些都会导致供需匹配的算法出现误差。
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是造成货损的另一个原因。上述区域负责人就表示,自己常常遇到类似情况:营销侧做营销策划需要进货,采购因为追求低价加大采购量,最后仓储压力全部来到门店,一旦营销活动不理想就会造成货品堆积、变质过期成为货损,影响用户体验。
李漾所推行的补强冷链举措提升了门店的库存能力。据该区域负责人描述,随着新组织架构的完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在改善。
但从数据上来看,货损的情况并未明显改观。据一位每日优鲜员工透露,“每日优鲜的果蔬品类货损率很高,一直都在想办法降损。”这些货损成为了额外的成本项。同时,由于内部管理的漏洞,时常出现电动车、货架的丢失,这也造成了部分损失。
另一方面,冷链改造、品类扩张、前置仓转直营等“长期主义”动作也带来了成本问题,对于短期内的毛利改善并无益处。招募水产园、为门店配备鱼缸、补强冷链设备等等都是大额投入。
随着每日优鲜赴美上市、面临财务报表的压力,这一矛盾就显得愈发明显。
上市即“入冬”
原标题:【每日优鲜走在悬崖边 战略落地困难重重 等待白骑士】 内容摘要:7月的北京望京小街依旧人来人往,但原本位于这条商业街上的 每日优鲜 总部却已人去楼空。楼道里的荣誉墙上依然记录着这家公司历年来的高光时刻,地上却满是员工搬迁时留下的办公用品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18833.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