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开发从概念走向实践,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海洋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的广东,近日印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格保护和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盐沼等蓝碳生态系统,积极推动海洋碳汇开发利用。而早在去年,广东已在全国率先探索启动蓝碳交易市场,我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在湛江完成。
蓝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国蓝碳资源丰富,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国际公认的蓝碳生态系统广泛分布,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拓展蓝碳新空间潜力巨大,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值得期待的一条路径。
蓝碳开发的巨大生态和经济价值,从广东湛江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中可见一斑。去年6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该项目开发方签署协议,按66元/吨价格购买项目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日常工作产生的碳排放,项目收益用于红树林生态修复。
对湛江来说,该探索带来的溢出效应不可估量:其一,湛江有我国大陆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过去红树林的营造和修复主要靠政府出资,今后有望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用卖碳减排量的资金反哺红树林保护,形成长效循环机制;其二,通过开发更多蓝碳项目、开展交易,优先满足当地工业项目碳减排指标,缓解当地企业压力,并从侧面推动产业向低碳环保转型;其三,湛江正以此为契机打造“红树林之城”城市品牌,培育红树林生态旅游、蓝碳交易等新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美誉度。
蓝碳开发利用前景如此美好,近两年,不仅广东,福建、海南、山东等海洋大省都竞相展开实践,期待以市场化机制实现蓝碳产品的生态价值,如福建连江今年完成了全国首宗渔业碳汇交易,海南正着手开展三亚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碳汇试点项目等。但由于相关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蓝碳“家底”不清、碳汇核算标准不明、相关技术创新和应用不足、交易制度和收益回报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都使蓝碳开发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开辟蓝碳新空间,亟待更多探索。从广东的实践中可以发现,还有待于从三方面持续推进。
首先是保存量、扩增量,提升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的红树林面积每年都在减少,抖客网,而我国却显示出增长态势,各级政府有力的保护措施为蓝碳开发夯实了基础。当前,广东正谋划创建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湛江也提出“十四五”将完成红树林生态修复1147公顷。未来,各地可通过更多滨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蓝碳增汇。
其次是摸清“家底”,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可计量、可评估是实现交易的前提,而当前蓝碳的有效监测与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当前,湛江已在探索建立蓝碳数据库,打造红树林碳汇核算的“湛江标准”,广东此次更提出建立覆盖海陆生态系统的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湿地、海洋等系统碳汇本底侦查。相信越来越多先行省份的实践,将推动蓝碳监测及标准体系早日形成。
最后是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建立蓝碳交易的新机制。拥有全国40%红树林面积的广东,正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探索红树林营造修复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广东的红树林营造修复奖励机制,营造1亩红树林可奖励0.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湛江则主动对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探索共建蓝碳交易中心,推进蓝碳纳入广东碳交易体系,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进入蓝碳领域。多方共赢才会多方参与,释放出蓝碳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原标题:【开辟蓝碳空间亟待更多探索】 内容摘要:“蓝碳”开发从概念走向实践,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海洋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的广东,近日印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格保护和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盐沼等蓝碳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27512.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