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人民币临七时刻 汇市风暴再起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真正考验人民币韧性与管理层智慧的时候到了。

9月7日盘中,离岸人民币(CNH)兑美元、在岸人民币(CNY)兑美元分别报6.9972、6.9808,双双续创两年来的新低;距汇率心理关口“七”仅一步之遥,即使中国央行于日前“出手”稳汇率:宣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200个基点至6%,从9月15日起生效。该“降准”信息发布,CNH一度由6.9537短线拉升至6.9359。而5月15日,中国央行也曾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9%降至8%。

当日,非美货币哀鸿遍野:欧元对美元一度跌至0.9876,续创20年新低;日元对美元一度跌破145,续创1998年来新低;英镑对美元跌破1.1412,创1985年以来新低;韩元对美元跌至1381,续创2009年新低。而美元指数站上110.2,续创20年新高。

9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9148,盘中CNH、CNY分别报6.9581、6.9545;欧元对美元报0.9980,美元指数报109.65;美元略有回落,非美货币获些许喘息的空间。这可能也与当天的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会议有关。一如市场预期,当地时间下午2点15分,欧央行发表利率决议:历史性将三个关键利率加息75个基点,并强调将进一步提高利率,因为通胀率仍然过高,并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目标之上。由此,欧元得以提振,当日欧元对美元一度反弹至1.003。

当天,还发生一件事:在位70年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包括受累于英国经济前景堪忧和美元走强,英磅兑美元日内最高升至1.1560,最低跌至1.1461,贬至近四十年低点。但次日盘中,英镑对美元报1.1602,日内涨幅0.83%。

9月9日盘中,或继续受益于欧央行大幅加息的提振,欧元对美元报1.0074,日内涨幅0.77%;美元指数回涨至108.63,CNH报6.9239、CNY6.9226;人民币中间价报6.9098。

就欧元而言,市场此前反映升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近八成。过去三个月,欧元贬值20%,欧央行官员急欲能将欧元稳定下来;这或将助推欧央行试图通过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胀。欧洲央行激进加息亦意味着,其不惜经济衰退亦要抗击通胀。

全球高通胀炙烤下,由强美元掀起的、始于今年四月的国际汇市风暴愈演愈烈。年内,欧元对美元汇率累计下挫逾15%,市场甚至认为欧元的贬值似乎才刚开始;英镑对美元下跌15%;日元对美元已跌逾18%;韩元兑美元累计跌11%……

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其实出现了两次急贬:2022年4月20日至5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6.1%;2022年8月11日至9月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2.7%。或许,此波非美货币的贬值仍将延续,如果美元指数强势不改。

人民币两次急贬之际,亦是中国央行两次“出手”之时;其两次“降准”都旨在稳汇率,避免人民币过快贬值。而且,目前政策工具箱中,中国央行已重新引入了逆周期因子,以减缓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

在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看来,中国央行最近的动作表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颇受关注。一是中国管理层认为人民币兑美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和实力。其次,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贬值可能会影响国内情绪,并加速资本外逃。由于7.0可能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水平,当美元/人民币接近该水平时,中国似乎会特别警惕。

不过,人民币兑美元并非没有破过“7”:一次是2019年8月,一次是2020年5月。前者具标志性意义;后者市场反应略显平淡,其关注度不及此次的人民币临7。但就是这两次,中国央行均直接或间接对外发声,旨在稳信心,安抚市场情绪。

3年前,人民币轻身一跃,越过了纠结四年之久的心理关口,亦挣脱了7的束缚。彼时的历史坐标是:美联储十年首次降息+关税加征+金融大开放。

彼时,我们的心态是“破就破了,石可破,而不可夺坚。” 2019年8月8日,人民币中间价报7.0039,低开43个基点;破7之日,全球金融市场亦大跌;中国央行在破7当日的表述中不乏政策自信,“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看,还是从市场供求平衡看,当前的人民币汇率都处于合适水平。”

其时,中国央行解释: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对中国加征关税预期等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突破了7元,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继续保持稳定和强势,这是市场供求和国际汇市波动的反映。

此时,囿于美联储加息+强势美元+通胀高企+疫情反复+国内外经济承压+能源危机,以及俄乌冲突等多重负面因素冲击,人民币兑美元走低,但相较其它非美货币仍较为坚挺。

正如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表示,美元今年以来升值14.6%,抖客网,在美元升值背景下,SDR篮子里其他储备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贬值,人民币也贬值了8%左右,但和其他非美元货币相比,贬值幅度最小。他认为,人民币并未出现全面的贬值。

得益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与较强经济韧性,刘国强表示,目前来看中国外汇市场运行正常,跨境资金流动有序,受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可控。

按照陆挺的说法与观察:今年以来,人民币对CFETS篮子的价值似乎并不稳定。诸如,从2021年底到3月初,上涨4.2%。从3月初到5月下旬,下降6.2%。然后从5月下旬到7月中旬,上升3.8%。在那之后,又下降了1.8%。

此一时彼一时,这次真的不一样。毕竟汇率跟着利率走,利差诱惑之下,全球逐利资本开始回流美国,上半年,卢布之外,非美货币几乎全线下跌,人民币的走贬可能亦在所难免。

问题还在于,此前,我们觉得“7”不过是一个整数关口,破就破了,无妨!事实也如此,人民币破7之后,得益于经济韧性及内生动力,迅速反弹,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两年(2020、2021)升值。全球通胀高企的现在,日本央行之外,各国央行可能都不希望看到本币贬值。

提及人民币趋势,刘国强表示,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这是长期趋势。但短期内,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不会出现“单边市”。而且,“汇率点位测不准,大家不要去赌某个点。合理均衡、基本稳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也有实力支撑,我觉得不会出事,也不允许出事。”

客观而言,通胀高企背景下,基于不同的经济周期,目前鹰派十足、誓言抗击通胀的美联储恐将继续大幅加息缩表;而“以我为主”的中国货币政策为助力稳增长,依然坚持稳健政策取向;甚至可能宽松。如刘国强所言: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有度有效用好政策工具,兼顾好稳增长、稳就业与稳通胀的关系,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看来,今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最重要原因是中美长期利差的迅速拉大。当前,美国经济增速非常强劲(显著高于潜在增速),而中国经济增速较为疲弱(显著低于潜在增速)。在此背景下,美联储实施了加速从紧的货币政策,例如从缩减量宽规模到连续加息再到加快缩表;而中国央行实施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今年以来的降准与多次降息。

他认为,两国货币政策的差异造成了两国长期利率的反向变动,也即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显著上升,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显著下降。在今年4月份,中美长期利差开始倒挂。目前为止,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比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40-50个基点。中美利差倒挂并不断扩大,这会引发跨境资本从中国到美国的流动,从而压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原标题:【【首席观察】人民币临七时刻 汇市风暴再起
内容摘要: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一 真正考验人民币韧性与管理层智慧的时候到了。 9月7日盘中,离岸人民币(CNH)兑美元、在岸人民币(CNY)兑美元分别报6.9972、6.9808,双双续创两年来的新低;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4270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2022年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 19家银行入选但分组发生变化
下一篇:揭秘招商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