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完美风暴”席卷全球 何以为谋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现在应该怎么做?躺平么?”9月13日,北京时间凌晨四点,一位转型投资第一产业的民营企业家周宏翔夜不能寐,在思忖如何活下去。

“我基本没负债,转行就是想做点事。”周宏翔说,企业转行之后,受疫情波及,效益不佳,但是新增加的数百名员工以及数万个的商户都需要财力维系。当下,其公司再一次受到所在地疫情的影响,摆在眼前的困境让他心惊胆颤,抖客网,萌生退意。疫情影响下,他的境况可能也是当下不少民营企业家的缩影。

二季度开始,疫情反复+美联储加息溢出效应等内外负面因素冲击下,中国经济持续承压,最新CPI数据显示通胀短期无忧;但8月出口数据不及预期。若从上半年三驾马车来看,进出口表现最佳、投资其次、消费最弱。同时8月社会融资数据逐渐企稳,或意味着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开始复苏。

就在这天,美国发布的8月CPI同比达8.3%,超出预期,美联储再踩通胀之雷;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再次大幅加息75个基点,野村经济学家甚至预测美联储将加息100个基点。当地时间9月13日盘中,美股闻声暴跌,纳指跌幅逾5%;美元指数再次冲至109.87!离岸人民币(CNH)对美元跌至6.9817;欧元对美元再次跌破平价,报0.9974,即使9月8日,欧央行历史性加息75个基点——欧元一度得到提振,站上“1”,但仍不敌美国CPI超预期之冲击。

由此,全球正在上演“强势美元与激进加息并行的动荡”。市场交易重回顾虑衰退逻辑,国际油价近日持续下跌。次日,受外围市场影响,A股也跟随下跌。

9月15日,A股三大指数再次大幅回落调整。沪指、深成指、创业板指数分别报收3199.92(-1.16%)、11526.96(-2.10%)、2424.19(-3.18%);尽管前一交易日的美股趋于稳定,如道指、纳指、标普500分别收于31135.09(+0.10%)、11719.68(+0.74%)、3946.01(+0.34%)。这天盘中,离岸人民币(CNH)对美元一度跌破7,报7.00835,美元指数报109.78。

就此,市场有观点担心,人民币汇率一旦跌破心理关口之后,A股恐再受波及;但见当天的外汇市场上,多空博弈激烈,胶着数小时之后,CNH重拾升势,至6.9964。

其实,“这两天的A股下跌不是一回事。14号是因为前天美股暴跌,跟跌带的;而15号的下跌是市场看到央行进行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缩量对冲。”一位资深私募投资人士说。如中国央行15日开展4000亿元MLF操作,利率为2.75%,与上月持平;本月MLF到期量为6000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继8月MLF小幅缩量2000亿元之后,9月MLF继续同频小幅缩量,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预期稳定,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在8月降息之后,考虑到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内外综合考量下,9月政策利率维持不变。”他说。

此外,当天,国有大行官网发布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的相关通告。对此,温彬表示,这表明存款利率改革成效正在显现。一方面可以推动存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两轨并一轨”,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存款利率与LPR相互牵引联动,促使政策利率向存款利率传导更加顺畅。此外是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管控银行负债成本势在必行;再者,当前市场主体储蓄意愿较强,降低存款成本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自我融资需求,有利于资金向实体部门转化,促进宽信用的形成,带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在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看来,这次温和降息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计划的逆转。此举利于银行利润率,或将为进一步降低LPR腾出空间;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必须经受住艰难的条件约束,因为经济面临着多种不利因素。如果没有降低银行融资成本的协调行动,中国央行有效降低贷款利率和促进信贷需求的空间就很小。

“我们相信,温和降息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陆挺说,“而调整处理疫情的方式,以及采取果断的一揽子措施来促进房地产需求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两个关键。

一定程度上,“MLF到期缩量对冲”也好,“调降存款利率”也罢,这些举措都是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管理层旨在稳增长、宽信用,应对经济下行而祭出的微观具体对策。大的方面,则有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包括推出相关接续政策等,且一直在着力稳就业。

“只能这样筹谋了……” 一位旅居罗马的华裔人士近日网购了“无烟柴火炉”,以备当地“断气”之急用。

他无奈戏言“以后燃气涨价和我无关了”,并称任何的木料,如果壳、碎屑、稻草,包括废家具(当天他楼下的邻居搬家就收了一堆木料)、水果店的木盒等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木柴都可用来充当燃料。

另外,包括德国等欧洲居民也在大量购买电取暖器,以备“过冬”之用,以防“断气”。

据当地媒体报道,欧盟委员会在要求欧盟成员国自愿减少10%的天然气使用量,以应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急剧减少;又预计推出一项在欧盟范围内节能的“电力使用限制计划”措施,这让包括意大利人在内的数百万欧洲公民感到恐惧与愤怒。

如果说疫情反复影响下,我们不断祭出宽信用、稳经济之策;似有防“通缩”之意;那么,欧美则在激进加息以控“能胀”,包括推出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但或多或少都有负作用。

笼罩在高通胀、经济衰退阴霾下的欧洲,正饱受能源危机的折磨。而美国则是通胀回落之路途无比坎坷,年内美联储加息剑指4%,全球金融市场闻之瑟瑟发抖。

就连作为欧洲“经济引擎”的德国可能也面临“熄火”危机。媒体报道,今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德国经济陷入停滞,欧元区整体经济增长0.7%。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德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1.9个百分点至0.8%。

欧元区7月工业产出同比降2.4%,预期升0.4%,前值升2.4%;环比降2.3%,预期降 1%,前值升0.7%。

惠誉大幅下调全球GDP预期,原因是供应冲击和全球央行加息速度加快。其将2022年全球GDP增长预期由增长3.5%下调至2.4%,并预计2023年欧元区经济将收缩0.1%,美国经济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增长1.7%和0.5%,与此前预期相比分别下调了1.2和1个百分点。

9月14日,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025%,欧债危机之愁再上心头。

“欧元危机”暂无转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欧元汇率新压力来自几方面:1)能源危机加深。8月下旬,欧洲能源紧缺问题急剧恶化,欧洲能源市场面临三重扰动:一是,夏季酷暑天气增加了能源需求;二是,俄罗斯天然气断供担忧“重现”与“兑现”;三是,欧佩克出手保护油价。2)政策“饮鸩止渴”。欧盟成员积极推动“价格管制+财政补贴”的能源纾困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3)英国政局波动。近期英国政局变化冲击英镑汇率、并对欧元形成一定拖累。

衰退渐行渐近。平安证券认为,1)当前欧元区经济尚未衰退,欧元汇率难言触底。往后看,欧元区经济衰退概率很大,且时间节点或提前至年内。2)欧债风险犹存。第一,欧元贬值预期升温、削弱欧元资产吸引力,或引发欧债抛售。第二,欧元区经济下行,以及政府出于应对能源危机增加财政开支,可能威胁财政可持续性。第三,欧央行更可能是危机的“助推者”而不是“解决者”。本轮欧央行加息节奏和高度均可能超过2011年。3)欧元信誉濒危。

“从经济上看,面对能源和经济危机,这一次德国更可能成为欧元区财政货币联盟的‘绊脚石’而不是‘压舱石’”钟正生称。

原标题:【【首席观察】“完美风暴”席卷全球 何以为谋
内容摘要: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一 现在应该怎么做?躺平么?9月13日,北京时间凌晨四点,一位转型投资第一产业的民营企业家周宏翔夜不能寐,在思忖如何活下去。 我基本没负债,转行就是想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45238.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金融头条】 “破7”之下 浙江外贸企业“穿越”汇率波动
下一篇:农行宣布掌银月活用户达1.7亿 大行APP用户比拼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