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16日讯(记者黎旅嘉)在民生加银基金的会客室,财联社记者采访到了刚接任4只FOF产品不久的孔思伟。为何要接任FOF产品的基金经理,投资理念是什么?记者与孔思伟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孔思伟看来,FOF最重要的是做好资产配置,牺牲的是赔率,赚到的是胜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坚持长期战略基准不动摇,从基本面分析特定事件对于不同资产、不同行业或者不同标的的影响,做到战术层面的灵活多变,方能让我们的组合走的更稳更远。
谈到接任的4只产品时,孔思伟强调,4只产品虽然在目标风险收益特征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但由于它们均采用“混合偏债”策略,因此其在产品间的管理上,除了大类资产的仓位有所区别外,细分资产的结构和基金配置都将会尽量保持一致。
理学博士出身的孔思伟,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笃信量化分析是投资方法中的重要基础,喜欢用量化的语言表达资产配置的思想。2016年入行的从业经历,让孔思伟养成了重视配置、关注风险的习惯,希望“积小胜为大胜”。他对自己性格描述是:认真、细致、沉稳。
出身量化,精于FOF
2021年三季度开始,公募FOF发行逐渐进入快车道,单季度发行数量突破30只。银河数据显示,在新老产品关注度提升的背景下,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市场已成立的公募FOF共306只(仅保留初始基金),合计规模2222.76亿元
相比海外市场,国内公募FOF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仅为五年,但作为民生加银基金FOF团队的一员,孔思伟在基金经理助理等岗位上,对金融工程、资产配置研究、基金研究评价方面已深耕多年。
据介绍,孔思伟为南京大学理学博士。2012年,孔思伟开始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博士后,2014年后又担任该所助理研究员。基础学科不仅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形成了良好的逻辑思维,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向。
2016年4月孔思伟加入了一家投资管理公司,从事量化对冲策略的研究。这是他第一次将数理与投资联系起来。总结这段工作经历,孔思伟说,这是量化投资从入门到精通的一段经历,其间他对量化多因子、CTA策略都做了一些研究。
不过,孔思伟也认识到单纯追求稳定超额收益的量化产品还是存在一些固有劣势,他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后,他选择在量化的积累上进一步拓展能力圈,即往FOF方向发展。
2017年7月孔思伟加入民生加银基金,从量化研究入行,再到FOF基金经理,一路走来,孔思伟的投资框架中带有明显的量化色彩,但加入民生加银基金FOF团队后,也让他能更加注重量化与主动的结合。其间,孔思伟历任风险管理经理、高级风险管理经理、研究员及基金经理助理。
孔思伟深入研究的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资产配置和细分资产选择方面,负责量化模型的开发和跟踪,以及半定量分析中的数据计算与解读。这些是进行产品资产配置决策时所用到的主要信息。
2)子基金的筛选与调研。比如组合计划配置消费赛道的基金,首先从全市场的所有基金中使用量化模型挑选出5只左右表现不错的产品,讨论后再从其中挑选2-3只进行1对1尽调并给出投资建议,最终选出1-2只产品。
3)组合结构的跟踪。例如每月会至少进行一次对所有持仓基金细分结构穿透后的结构分析,并与预期的资产配置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偏离较大则需要建议对组合进行调整。
4)持仓基金的跟踪。每次季报、半年报、年报披露后会及时进行分析,另外也会每日对基金净值的变化进行跟踪。例如某一天晚上发现持仓中的某支子基金的净值变化与所设定的比较基准偏离较大,在第二天与该基金的基金经理进行了1对1的沟通后,在下午收盘前给出对该基金的操作建议。
5)个性化的研究工作。比如对投资框架的优化的迭代、对于特殊基金个性化分析方法的研究等。
正是通过上述这些看似不起眼同时又细致入微的工作,量化出身的孔思伟最终也完成了由基金经理助理向一位FOF基金经理的蜕变。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FOF基金经理常被称作专业“买手”。因而,FOF的资产配置表现、重仓基金选择也始终都是普通基民的重要投资参考信息。
但孔思伟认为,不同于普通投资者,FOF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寻找明星基金经理进行配置。他认为,FOF最重要的是做好资产配置,牺牲的是赔率,赚到的是胜率。好的时候不可能做到比明星基金经理好很多,但至少能大概率获得比市场平均水平高的收益,而不是小概率博弹性收益。
孔思伟把自己的决策流程大致分为“定量”和“定性”两大环节。在基金的跟踪流程方面,孔思伟将基金跟踪的流程分为:“1、基金初步筛选;2、调研前简报和量化分析;3、基金经理调研;4、研究结论与汇报;5、持续跟踪及汇报”这5个步骤。在完成“定量”后,他将从“定性”角度重点考察基金经理、基金产品和基金管理人。
孔思伟介绍到,“定量”环节,针对各类型基金其关注点也会有所差异,比如针对赛道型权益基金,他会将这类产品进一步分类并设定合适的业绩比较基准,观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而如对于赛道型权益基金经理,他也会进行业绩“分解”,最终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始终重配某个行业赛道,并在该板块上有比较稳定的超额收益。另一类是追逐市场热点动态配置某些赛道。两者相比,他会更信任前者一些。
针对全市场权益基金,他会按绝对收益目标和相对收益目标分类,观察绝对收益或相对于基金指数超额收益的稳定性。混合型基金方面,孔思伟重点关注股债配合,及打新、股债收益的稳定性。而针对纯债基金,其将重点关注风险偏好、业绩稳定性及超额收益的来源。
进入“定量”环节,孔思伟则会分析基金经理的风格、行业偏好、持股偏好、稳定性、集中度(包括行业集中度、个股集中度)。大致勾勒出基金经理持股的偏好,是偏交易还是偏中长期,持股周期、持股偏好是什么,过往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什么,行业配置变化大不大等等。
经过 “定量”环节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形象进行勾勒后,他还需要通过“定性”调研验证一下投资逻辑是不是符合总结出来的优势,定量跟“定性”是不是吻合。也就是说,“定性”主要是验证定量的结果。
最后,在决策前还要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以及未来可能比较适应的市场环境。因为,市场风格是不断变化的,虽然大部分基金经理主要以自下而上选股构建组合,但每个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也都会结合市场风格进行迭代。此外,每个资产都有其强势周期,不可能一直强势下去,资产价格终究会回归价值中枢,若是在强势资产上暴露过多风险敞口,则很有可能在下次风格转向的时候,让组合产生大幅回撤。
因此,孔思伟表示,将采用“静态+动态再平衡”,锁定收益、控制风险。即若组合中某一资产偏离战略、战术配置比例过多,达到一定阈值,动态再平衡机制会启动,降低风险敞口。若动态再平衡机制没有被触发,也会定期静态再平衡投资组合,维持长期收益风险特征。
养成追求确定性回报的习惯
事实上,每个人入行时的成长经历,往往会对其投资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孔思伟也不例外。他重视回撤控制,珍惜每一分收益。
原标题:【民生加银基金孔思伟:从量化出身到向基金专业“买手”的“转身”】 内容摘要:财联社9月16日讯(记者黎旅嘉)在民生加银基金的会客室,财联社记者采访到了刚接任4只FOF产品不久的孔思伟。为何要接任FOF产品的基金经理,投资理念是什么?记者与孔思伟进行了深入交流。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4528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