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室温超导”风波

理性看待“室温超导”风波

    

  

  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朗加·迪亚斯团队宣称造出可在1万个大气压、21℃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一种镥氮氢三元化合物。这个消息迅速引爆学界和产业界关注,也一度带来超导相关概念股大涨。有人激动地宣称这是革命性的突破,也有人质疑其真实性,认为这是世纪大骗局。

  

  “室温超导”到底是科学突破还是吹牛闹剧?从目前已公开的信息看,该突破在业界同行中受到的质疑远多于肯定,闹剧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不是迪亚斯团队第一次宣布获得“室温超导”突破了,该团队是有“前科”的。2020年10月,该团队曾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在260万个大气压下,成功创造出临界温度约为15℃的“室温超导”材料。此论文备受争议,实验结果一直未能被同行成功复现,后被《自然》杂志撤稿,编辑认为其数据处理中存在违规行为。

  

  本次突破中,迪亚斯团队的数据更漂亮,可在约1万个大气压下、21℃室温中实现超导。但近期已有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等多个实验团队火速开展验证并公开发布结果,发现使用类似的镥氮氢材料,其数据与迪亚斯团队的论文相去甚远。

  

  判断一项有争议的科学突破是否真实可信,可重复性验证是一个金标准。目前已公开的同行验证实验结果中,只有质疑的,没有支持的,足以让人对“室温超导”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不能复制的实验并不能完全与作假画等号。实验无法重复,可能存在客观因素,比如实验的技术难度太高、试剂不稳定、实验材料不稳定、关键数据未公开等。但当不能重复的实验比例越来越高时,学术不端的主观因素就会凸显,科研成果的信任危机也随之不可避免。2016年,《自然》杂志曾公布一项涉及1576名研究人员的在线侦查结果,发现超过70%的研究人员曾试图复制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并以失败告终,超过一半的研究人员甚至无法重复自己的实验。

  

  如何提高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从资本市场层面,投资机构对科技前沿进展要态度审慎、科学评估,不能动辄讲故事、炒概念,肆意消耗公众对科技的信任感。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重金投入,但大投入不一定带来大突破,抖客网,也可能带来大忽悠。去年,美国创业者伊丽莎白·霍姆斯因欺诈罪被判刑,她创立的公司估值最高时曾达90亿美元,但其核心技术“滴血验癌”最终被证实是一个骗局。“室温超导”也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那类新技术,能产生颠覆性应用和巨额利润,这样丰厚的利益足以驱动行为不端者铤而走险。一次又一次“狼来了”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在被炒得天花乱坠的科学突破面前,请务必保持冷静、等待验证。

  

  从学术共同体层面,要建立更加灵活的纠错机制。科学研究要在不断纠错中进步,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快速纠正错误。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应鼓励研究人员进行可重复研究,并提供可重复研究相关的培训、指导和经费。对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应纳入可重复性指标,而不能简单地以论文篇数、影响因子论高低。期刊出版机构应让论文的争议、更正、撤稿渠道更透明通畅,鼓励切磋印证的学术争鸣,也鼓励研究人员及时改正错误。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室温超导”风波彰显了当前的科研信任危机,解决这个危机,需要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以求真务实之风,除弄虚作假之污。

原标题:【理性看待“室温超导”风波
内容摘要: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朗加·迪亚斯团队宣称造出可在1万个大气压、21℃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一种镥氮氢三元化合物。这个消息迅速引爆学界和产业界关注,也一度带来超导相关概念股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12242.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下一篇:女性消费引领市场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