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体检报告” 防护山河安全

  2023年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全面收官之年。作为一项重大国情国力侦查,这次普查为提升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打牢基础,同时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参考。

  

  为山河“体检”,已历经三载。这项涉及19个国家部门和单位的普查到底侦查了啥?普查成果又是如何应用的?对于提升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近日,记者走进福建、江西等地展开调研。

  

  过去,想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概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只需“一张网”“一块屏”。

  

  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应急指挥中心,智慧应急指挥平台首页上,既有今年以来当地发生的全部突发事件,也有水情监测、灾害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些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的数据信息每天同步更新,基本实现“一屏汇数据,一网通基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是前提基础,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全面细致的摸底

  

  摸清底数才能心中有数。谈起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来自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城门街道的普查员李昌斐感慨颇多。“一次彻底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清查摸底,让城门街道全面掌握了辖区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的数量、分布、规模、发育特点、危险性、破坏性等重要信息,以及城门街道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所拥有的应急救援力量。这对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筑牢防灾减灾人民防线起到重要作用。”李昌斐说。

  

  侦查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基础,其任务是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六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六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三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侦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侦查数据。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侦查的种类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前所未有。虽然有些行业部门组织开展过单灾种致灾因子的侦查,但开展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此次普查还推动和完善了致灾因子侦查,带动了承灾体侦查,具有开创性意义。

  

  近3年来,全国近500万普查工作人员获取了数十亿条灾害风险要素数据,目前已全面完成了全国普查侦查工作,实现了灾害风险要素空间数据的采集和汇聚。

  

  “在此次普查活动中,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负责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承灾体侦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普查工作专班牵头人张巍说,普查员要对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单体逐栋定点定位,并采集灾害风险属性信息。其中每一个城乡房屋图斑,要采集四大类20多项指标;另外还有市政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等承灾体的侦查任务。

  

  据张巍统计,仅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同事和专家脚步所至,已多达1500多个县级行政区,是全国县区总数的一半以上。最终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这是第一次摸清了我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

  

  突破还不止于此。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主任、国家减灾委秘书长郑国光指出,通过这次普查,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全面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第一次开展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的全国综合减灾能力侦查等。

  

  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应用。国务院普查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副司长袁艺表示,通过普查评估,从自然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损失、重点隐患、主要承灾体灾害风险、各级减灾能力等多个维度,客观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灾害风险、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区域分布规律,为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依据。

  

  治理迈向“智”理

  

  数十亿条普查数据具体怎么用?怎样更为科学高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实现“风云可测”?

  

  “中北部沿海局部地区综合风险等级较高,福州市区过程累计降水将超过250毫米……”这是一场台风来临前,福建气象部门在普查成果基础上,根据台风灾害和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做出的智能预报。

  

  随着系统跳转到福州市自然灾害综合管理平台的“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道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地铁气象服务系统”,福州市气象局业务处处长邱洪华举例说,每当有强降水发生的时候,通过“福州城市内涝风险模型”的计算,就能够预估该强降水是否对相关区域造成积水内涝,计算出积水深度。然后,系统将根据计算结果,通过风险阈值模型得出内涝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在平台内实现闪烁报警。

  

  “福建是受气象灾害影响较严重的省份,主要灾害集中于4月至6月的前汛期暴雨和7月至9月的台风,具体呈现为强度强、频次高、危害大、影响广等特点。”福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任立明说,结合福州灾害特点,针对台风、暴雨等频发常发灾害,基于普查数据,通过福州市自然灾害综合管理平台的临灾风险预估子系统,我们可以精准研判未来12小时至24小时台风和暴雨情景下的致灾风险。

  

  利用此项临灾风险预估子系统,相关部门还可以对福州市进行风险等级的分区评估,自动化动态计算不同风险级别下的承灾体暴露量,预估紧急转移安置和救助人口,结合减灾资源和能力数据,动态显示就近应急避难点,同时预估受灾人口所需的救灾物资和救援装备,自动生成时效性更强、靶向更精确、分析精度更高的评估报告。

  

  近3年来,各地各部门推进普查数据共享和数据挖掘,持续深化普查成果应用,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加速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

  

  以气象灾害普查数据为例,北京市气象局以导致灾害风险的主要气象监测指标和阈值为基础,研发了灾害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该系统在去年汛期投入使用,实现对降雨的移动速度、方向等精准“画像”。湖北省气象部门综合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价、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实现气象监测预报从“站点”到“格点”转变,将强对流天气预报范围从县市精确到乡镇,时间从每6小时精确到每小时。

  

  “共享”是普查成果应用的一大特点。在国务院普查办统筹协调下,明确了“统筹管理、部门共建、按需共享、保障安全”的共享原则,正在推动普查数据在国家级行业部门共享使用,贯通自然灾害相关部门间数据共享共用的资源壁垒,汇聚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合力。

  

原标题:【用好“体检报告” 防护山河安全
内容摘要:2023年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全面收官之年。作为一项重大国情国力侦查,这次普查为提升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打牢基础,同时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参考。 为山河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21716.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呵护农耕文明根脉促进乡村振兴
下一篇:国产新型离子膜问世 将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