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正确的事很磨人 但要坚持做

长期正确的事很磨人 但要坚持做

  证券时报记者杨波

  平安基金董事长罗春风曾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一批“下海”人中的一员。1993年,他从位于北京的机关来到深圳,加入平安保险,曾任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等。

  2008年底,罗春风受命参与筹建平安集团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2011年,平安大华基金(后更名为平安基金)成立,罗春风出任分管市场的副总经理,2014年,升任公司总经理,2016年,出任平安基金董事长。

  在罗春风的带领下,平安基金不断提升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渠道销售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运营风控能力,成为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基金公司之一。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平安基金综合资产管理规模超过8000亿元,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5375亿元,在全行业排名前二十。

  “平安基金成立12年多,我们绝不敢说公司发展得较好,最多只能说活下来了”。日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罗春风说:“我并不认为我们的所谓的‘长板’有多长,所有的‘板’都应以‘短板’对待,需要提升的还非常多。”

  “下海”牵手平安

  参与筹备公募基金

  证券时报记者:1993年你来到平安集团,请讲讲你的早期经历。

  罗春风:从后来的历史回望,1992年注定是一个伟大的年份。那一年,大量年轻人从机关辞职“下海”,我也是“下海”队伍中的一员。一个偶然的出差机会,我来到深圳,听朋友介绍有一家叫平安的公司正在招人,于是带着简历造访。前台姑娘把我的简历秒转人事部,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我分别接受了人事部负责人、总办负责人和公司领导的面试。第二天致电去问,答复我被录取了,这样高的效率让我这个机关小科员惊呆了。于是,1993年6月,我从北京的机关加入了深圳的平安。

  现在想起来,我很幸运,能在年轻时遇见深圳,牵手平安,接受了市场化的洗礼和专业化、职业化的熏陶。

  证券时报记者:2011年,平安基金成立,你出任副总经理,当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罗春风:印象最深的人是一起创业的小伙伴们。那时候大家都很年轻,我是年龄比较大的几个人之一,其他大多数同事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岁出头。大家表现出来的似乎都是没有不想干的事,没有不能吃的苦,展现出了创业团队应该有的朝气和斗志。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很多事情上看法不一,甚至是争吵不断。不同背景,看法不一致很正常。我作为年长的负责人,在同事们争论不休时,我让大家永远要听对方说什么,然后找到“交集”。经过充分讨论后的“交集”可能是更好的方案。

  印象比较深的事,是制定公司的发展规划。作为平安集团“一零后”的儿子,集团给予了平安基金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马明哲董事长亲力亲为,带着我们做规划。他怕我们听不懂,就用“三碗饭”来打比方:你们今天端着一碗饭在吃,但同时要把明天和后天那碗饭找到,提前准备和布局。我们后来每三年向马明哲董事长汇报和讨论三年规划,围绕宏观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现状、中观的行业政策和微观的自身禀赋与能力,来规划我们的业务发展方向,并进行探索和迭代。

  稳定向上的

  经营曲线更重要

  证券时报记者:2014年,你接任平安基金总经理时,公司当时规模还比较小,如何突破?

  罗春风:那一阶段互联网金融比较热,我们跟集团内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了现金管理账户,货币基金规模迅速增长,让我们解决了早期的生存问题。活下来之后,就要考虑发展的问题,考虑产品布局,考虑新的业务方向。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建立起了主动权益、固定收益、指数投资、资产配置、专户业务、海外业务、公募REITs等比较完备的产品线。

  证券时报记者:请讲讲你们固收业务的发展?

  罗春风: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大量银行理财要从非标转向标准化投资。应该怎么承接那么大的理财规模?我们反复侦查研究,提前布局了一系列短债基金,效果非常好,在当时是现象级的。之后几年,我们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来开发产品,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固收产品线,固收业务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你们在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也有创新。

  罗春风:ETF跟互联网一样是赢家通吃,后来者很难进入,但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产品创新推动ETF业务发展,先后推出了国内首只新能车ETF、首只人工智能主题ETF、创新医疗(002173)ETF、国企共赢ETF等,前瞻性预判了相关产业和主题投资机会的爆发。

  证券时报记者:在资产配置产品方面,你们也很重视。

  罗春风:这一点可以毫不谦虚的说,我们的资产配置团队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平安基金资产配置团队约30人,汇集国内保险资金管理专家、海外养老金配置专家、公募基金研究专家,是一支中西合璧、买方卖方交互融合的投研团队。核心团队成员拥有在大型资产配置机构10年以上的投资经验。

  2018年底,集团把旗下平安道远(原平安罗素)、平安寿险委外团队全部平移到平安基金。此外,还从海外引进了养老FOF投资专家,养老投资总监高莺之前任职于国际顶尖的资产配置机构PIMCO。我们花了5000万开发了阿基米德系统,覆盖1000多位公募基金经理,300多位私募基金经理,对他们长期持续跟踪,公司资产配置产品管理规模也从2019年下半年的100多亿元发展到现在近1000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平安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获得了长足进步,你们如何看待规模增长?

  罗春风:作为管理层,本质上是在经营公司的成长曲线、人力曲线、成本曲线。对金融机构而言,稳定向上的经营曲线更重要,速度不必太快,但不能大起大落,不要做超出能力范围的机会主义者。如果能稳定地以一定斜率向上发展,积累一定时间后,垂直高度会很可观。

  证券时报记者:平安基金下一步的发力方向是哪?

  罗春风:我们接下来有两项重要工作。一是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做大权益基金既有利于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又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分享企业发展红利的工具。二是积极布局公募REITs业务。

  坚持长期正确的事

  证券时报记者:平安基金在业务发展方面有较好的市场口碑,有什么经验分享?

  罗春风:市场经济是存在“撇脂效应”和先发优势的。作为行业的后来者,我们能活下来,只有一个原因: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

  基金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体现在——为持有人创造价值。在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上,这个价值创造的过程是极具挑战的,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投资管理能力,其次是渠道销售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运营风控能力。我们把这四大能力定义为“长期正确的事情”,并在过去这些年坚持做。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较辛苦,比较磨人,但我们一直在坚持,一点一点积累。

  证券时报记者:平安基金如何提升投资管理能力?

原标题:【长期正确的事很磨人 但要坚持做
内容摘要: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平安基金董事长罗春风曾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一批“下海”人中的一员。1993年,他从位于北京的机关来到深圳,加入平安保险,曾任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平安人寿北京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38446.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嘉实基金张自力:AI赋能成长股投资 做长期正确的事
下一篇:粽子热销龙舟竞渡 基金解读节后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