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头条】理财断舍离 中小银行“折翼”寻路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万敏  “好日子结束了,苦日子刚开了头?”2019年一家农商行高管曾打趣说中小银行的发展。

一语成谶,对中小银行而言,苦日子可能还在后头,这次监管的“板子”可能要打在理财业务上。

近期,“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的消息在业内流传,有广州地区农商行业务人士称,“未来有可能往这个方向发展。之前有的监管政策也是先流传相关的消息,最后采取类似的方式实施。”

而拉长时间看,中小银行近几年遇到强监管,从异地持牌经营到同业投资,从结构性存款到互联网存贷款等业务受到密集规范。

“近期监管出台的各种规范,大家发现,各种板子叠加到中小银行身上。但是,这和中小银行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关,可能过去在规范程度、经营管理能力、抗风险水平,特别公司治理方面,出了负面案例,目前尚处在风险化解当中。这些方面急于提升。”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中小银行的发展路在何方?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区域性银行应该开展特色化经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个才是中小银行发展的应有之意。行业需要大银行、中小银行之间形成分层竞争的关系。

自营理财去留

“城商行都不好干了。”一位曾在东北地区某上市城商行的中层管理人员感叹道。这家城商行的领导层在经营压力下频繁调整人事、不同程度的降薪等情况,让他选择了到相对稳定的大型金融机构工作,今年初他回到了一家国有大行的子公司。

聊到最近的行业理财规范动向,在某西南城商行做了四年资管业务主管人韩江则说“以前是层层嵌套,现在简单一些,挺好的。”

近日,市场传言称,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即存量规模锁定,逐步消化。

多位受访地方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尽管大趋势是银行理财向专业化的理财子公司转移,但是对大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理财业务的压缩涉及问题非常复杂,预期不会采取激进的整改方案,否则将会对地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经营压力。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层针对银行理财的监管日趋严格,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要求,中小银行理财业务也在改变。王一峰认为,这是顺应监管政策及理财业务发展态势。一方面,《理财新规》明确提出银行应当通过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总行应当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可见不设立理财子公司只是理财运营的短期过渡形态。另一方面,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开启净值化转型,单只产品平均规模持续增长至6.5亿元,理财头部化趋势明显,截至上半年,发行机构数量较2018年减少近100家至325家,不具备理财子牌照的中小银行退出是大势所趋。

虽然开展业务的机构众多,仅有极少数机构拥有理财子公司牌照。截至2021年8月份,仅有6家城商行即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青岛银行,1家农商行即重庆农商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开业,上海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获批筹建。在27家获批的理财子公司中,国有银行6家全部已经开业,股份行获批10家,开业6家,此外还有4家中外合资的理财子公司,分别由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工银理财参与出资设立。

一位曾在长三角地区农商行长期工作的银行人士表示,很多区域型小银行的金融市场部就是靠理财业务在维持运转,如果把理财全部停掉,整个金融市场部门或将停摆,仅人员安置对银行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

该人士表示,从业务层面来说,部分银行的理财里面还是藏了不少非标资产的,如果停止新增的理财发售,前面已经卖出的产品滚动不起来无法续单,一方面有面对客户的兑付风险,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银行在资产端的抽贷,银行在整个资产端的结构布局会面临大调整。

韩江回忆,早在2016年之前,当时整个市场行情好,地方政府的城投平台、地产业发展都不错,当时的很多产品也主要针对这两大板块,不管怎么创新,底层资产还是一样。而且也不是对底层资产进行的直接投资,解决不了底层资产的信用风险,现在底层资产越来越不行了,创新就更成为问题。

2013年以来,我国中小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扩张,可以开办理财业务的中小银行家数从2013年初的410家增加到2016年12月的506家。

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尚未回应“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不能新增理财投资”这一消息。多位银行人士也认为,银行理财监管的趋势已有预期,但应会采取中长期的阶段性的推进方案。“小银行搞这么多事干嘛,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够,客户有限、人才不够,拿那么多牌照,能否兜得住风险是个问题,抓资产和资金的能力也是不够。回归本源做信贷、服务当地还是有合理性的。”韩江这样谈到中小银行未来在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

而中部地区一家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其所在的银行将会继续在新增合规的前提下做好理财业务服务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存量产品也将加快向监管要求靠拢调整,提升理财产品研发管理能力,积极争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申请。

扩张与收缩

从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和宏观经济政策与监管环境密切相关。

从近年来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从2009-2011,中小银行开始异地扩张阶段,监管放松中小银行异地展业限制,中小银行开启大规模跨区域经营。但是区域扩张并非易事,有的银行到了陌生的地方面临“人生地不熟”,信贷投放的风险明显高于本地机构。

此前,行业有一批“北漂”“沪漂”银行,也即异地非持牌机构,指的是异地开展业务但没有金融许可证的银行,这些机构大多聚集在金融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

因为北京和上海的资金、市场优势,不少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在这些地方设立“办事处”,召集人员开展同业、理财、金融市场等业务,但是并非分行或支行的形式,也没有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

在2017年后监管连续发文下,有多家非持牌银行撤出了北京和上海,不过直至今天,区域性中小银行“到处跑”的现象还在被监管“敲打”。今年1月21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小银行、地区性银行不能全国各地“到处跑”,直指区域性银行异地经营的现象。

2011年后,异地扩张政策收紧,中小银行再次开启行业创新浪潮,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通过发展同业业务、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非传统业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冲规模、增利润。

这并非中小银行独创,当时银行业投资业务、同业业务兴起,起初是大中型银行先参与,大量投资于各类债券、资管产品等,而资管产品的底层资产中包括非标和债券等,种类繁多,需要较强的投资分析能力。几年后中小银行纷纷跟进。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北方的一家城商行高管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创新”不仅意味着保守,甚至可能还会被同业嘲笑。“如果监管不表态,大家认为,你不做就是思想保守,会面临很大的压力,那就只能跟着走两步呗。但是得自己把握好,有的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原标题:【【金融头条】理财断舍离 中小银行“折翼”寻路
内容摘要: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万敏 好日子结束了,苦日子刚开了头?2019年一家农商行高管曾打趣说中小银行的发展。 一语成谶,对中小银行而言,苦日子可能还在后头,这次监管的板子可能要打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8837.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服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万亿市场 金融壹账通新五年战略落地
下一篇:违约兑付率比例不到7% 债券违约处置待提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