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汽车携手国检集团共建隐形车衣品质生态 易车-鲨壳等品牌参与认证

2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检集团”)主办的汽车膜行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会议现场,京东汽车与国检集团联合发布《京东隐形车衣品类商品品质认证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与易车-鲨壳、伊士曼、3M、膜小二等多家头部品牌,共同举行“品质认证”签约合作仪式。据京东汽车车品业务部总经理车晓玮介绍,京东汽车将以基于“品质认证”标签等“品质推优”模式,帮助消费者甄选优质、安全的车品,并推动行业建设可持续、健康的品质生态环境。

  

京东汽车携手国检集团共建隐形车衣品质生态 易车-鲨壳等品牌参与认证

    

  

车晓玮介绍,作为一家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全渠道布局的一站式销售服务平台,抖客网,京东汽车承接京东集团数字化供应链、品牌用户、技术服务等底层能力,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整车及车品销售、车辆养护、用车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她指出,近年来“车生活”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汽车已经成为很多人除家之外的“第二空间”。人们对车品软性的追求,尤其是车品安全需求在逐渐提高。

  

近年来汽车改装趋势日渐盛行,隐形车衣成为车主非常关注的汽车用品,但对于隐形车衣的产品质量,目前车主很难直观判断,诸如黄变、脱胶、水解等产品质量问题,不仅不能起到保护车辆作用,还会产生危害。因此,此次京东汽车携手国检集团联合发布《标准》,对隐形车衣品类产品的质量认证执行标准提出更严苛要求。

  

据调研,目前车主对于隐形车衣使用上最大的痛点在于开裂、黄变、抗划伤,以及使用劣质基材和脱胶带来的腐蚀原厂漆面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标准》中对于“耐黄变”“耐老化”“胶水性能”“抗冲击”四大关键性能做出了标准优化。例如,升级后的“耐黄变”性能要求隐形车衣在模拟数倍于日光及自然温度的环境下试验,试验后试样不应产生气泡、粉化、开裂以及明显变色和失光现象;“抗冲击”性能要求隐形车衣在由480Kpa气压下持续喷出10秒的碎石冲击下,冲击区内铝箔的每一破损尺寸级别的破损数量应不多于74处,破损尺寸应不大于3 mm,同时漆面保护膜应无明显穿透破损痕迹。

  

京东汽车携手国检集团共建隐形车衣品质生态 易车-鲨壳等品牌参与认证

    

  

《标准》发布后,符合《标准》要求的商品将获得由京东汽车与国检集团共同授权的“品质认证”标签。此标签会在京东主站商品搜索列表、商品详情页面呈现,而商详页面的品质生活栏目,会呈现相应质量文件,提升消费者对商品的信任度。京东还会对“品质认证”商品进行定期抽查,确保认证与产品口碑相统一。京东汽车与国检集团致力于打造权威、可靠的质量认证体系,为消费者营造高品质、可信赖的购物环境。

  

基于“品质认证”标签打造的质量认证体系,能够有效帮助消费者甄选优质、安全的车品,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同时还能够帮助商家提升高品质商品转化,助力销售有质量增长,促进解决行业同质化产品竞争严重、品质缺乏高标准等问题,促进整个行业更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另外在会议现场,京东汽车与国检集团、伊士曼、3M、膜小二等隐形车衣头部品牌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据了解,三方基于品质认证标准,将从前端用户调研、产品迭代,到中端以京东平台为售后统一收口,建立平台化认证体系,以及整体质量把控的过程管理,再到后端商品售后履约及品牌流量扶持等全链路进行深度共建

  

京东汽车携手国检集团共建隐形车衣品质生态 易车-鲨壳等品牌参与认证

    

  

“在‘品质认证’标准建设中,京东汽车与合作伙伴们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双方以全心全意满足用户需求为基础,为车主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以此驱动品牌正向增长。一方面,合作伙伴为京东提供高质量、品类全的车衣产品,另一方面,京东汽车品牌予以平台性支持,而“品质认证”本身会赋予双方口碑背书,共同赢得消费者信赖,”车晓玮表示。此外,车衣品类是“商品+服务”的消费组合,京东汽车提供的免费安装服务,极大降低了各方消费成本,这也是京东汽车车品物美价廉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标题:【京东汽车携手国检集团共建隐形车衣品质生态 易车-鲨壳等品牌参与认证
内容摘要:2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检集团”)主办的汽车膜行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会议现场,京东汽车与国检集团联合发布《京东隐形车衣品类商品品质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204093.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2021-2022中国暖通产业大会暨第16届慧聪品牌盛会圆满举行
下一篇:联想集团携手清华大学共探“科技+文化遗产”,推动古建筑保护数智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