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宏观层面上看,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了,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大。中观层面上来说,要广泛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微观层面上,则要下大力气纠偏改错,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就业,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左右,强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过去一年,我国“稳就业”成效可圈可点。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以及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冲击,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非常不容易。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持就业稳定,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目前稳就业还存在不少挑战。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较大。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这两个数字均创近年新高;另一方面,“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国企、公务员、事业编制考试备受年轻人青睐,竞争激烈,而一些制造业企业则“留人难”,面临着“用工荒”。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就有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与此同时,一些人为设置的就业障碍也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比如,“年龄35岁以下”“不招女性”等招聘要求,暴露出一些用人单位给求职者打上了年龄、性别甚至地区等限制性标签。这些招聘“门槛”不仅将有能力者拒之门外,也缩短了社会成员的就业“黄金期”,增加了就业焦虑。就像有人吐槽的,“如果知道35岁就要被辞退,那我还努力深耕一个领域做什么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宏观层面上看,抖客网,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了,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大。具体而言,量大面广的各类经营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稳就业,就要强化政策举措落实,推动财政、货币政策支持稳岗就业,特别是要加强助企纾困,从而不断减轻经营主体的负担,促使就业岗位扩量提质。
中观层面上来说,要广泛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创造人尽其才的空间,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广开就业门路。其实,各项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正在“路上”。比如,4月,组织民营企业招聘月;5至8月,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7至12月,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促进就业的“门路”越多,越能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当然,对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来说,也要不断提高学习力、创造力、适应力,以应对岗位需求。
微观层面上,则要下大力气纠偏改错,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比如,对“黑职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将年龄、性别等“硬门槛”从招聘条件中抹掉,引导和助力劳动者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有实力对就业歧视说“不”。
虽然今年的稳就业任务很艰巨,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职业不断涌现,也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接下来,进一步落实落细稳就业各项举措,我们就有信心、有底气保持就业大局稳定,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构建就业育人新格局 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
打通堵点难点拓宽就业渠道
原标题:【中经评论:促进就业的“门路”越多,发展越有“底气”】 内容摘要: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宏观层面上看,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了,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大。中观层面上来说,要广泛开展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206513.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