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受访大学生想做网络谣言“粉碎机” 消除网络谣言须多管齐下

  北京大学教师韦东奕出的一道数学题被初二学生解出的消息,勾起了就读于陕西一所高校的郝圆圆的兴趣。搜索这位北大教师的相关资料时,他偶然间发现,“哈佛大学破格邀请韦东奕入学”竟是一则谣言。最初看到相关消息,郝圆圆没多想,只觉得这位拎着矿泉水和白馒头、大脑中却装满智慧财富的北大教师更让人肃然起敬了。直到看到韦东奕亲自辟谣,他意识到,这大概是造谣者借韦东奕来博取流量的戏码。

  就读于湖南一所高校的杜松霖曾因网络谣言而恐慌。“高考完的那个暑假,看到有网友造谣说‘高考试卷泄露了,有可能会出现重考’,虽然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但还是因此产生了一点焦虑情绪。”

  社交媒体时代裹挟着“爆炸”的信息来临,“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便利也带来网络谣言容易快速产生和传播的副作用。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网络谣言相关问题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发起问卷侦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11份。侦查结果显示86.95%受访者留意到了网络谣言的存在,包括关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谣言(72.79%)、关于某个个人的谣言(64.24%)、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61.87%)、关于某个社会机构或组织的谣言(35.35%)、关于某类人群的谣言(34.46%),等等。

  超四成受访者曾受网络谣言负面影响

  河南一所高校的赵默深知被网络谣言“中伤”的难过。她曾看到一位明星陷入一个热点事件,许多人在网上群起而攻之。“这件事明星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很多人骂得非常难听。”实在看不下去的赵默忍不住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些网友很快将情绪转向了她,在她的评论下发文批评她、甚至辱骂她。让她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这位明星的粉丝也来攻击她,说她是“黑粉”,声称她的评论给明星招致了更多人的攻击。有人专门把她的评论截图发到网上,告诉更多网友她是“黑粉”,导致越来越多人向她的个人账号发起进攻。因为一句评论,就被以讹传讹成“黑粉”,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爱打抱不平的“纯路人”的赵默感到很委屈。

  即便不是被造谣者,来自天津一所高校的程津津也感到,谣言离自己并不遥远。比如掀起食盐购买热的“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冠”,“网友们稍不留神,就会掉入网络谣言的陷阱。”在她看来,网络谣言的危害重重,一则具有针对性的谣言可能对被造谣者造成很大的舆论压力,让其产生情绪甚至心理问题;“某某植物治百病”“这个习惯让你活到九十九”等饮食、生活习惯类的谣言,也会对缺乏信息辨别能力的群众带来错误引导,甚至引发焦虑。

  随着网上生活在人们生活中占比越来越高,网络谣言正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每个网民。中青校媒侦查显示,43.39%受访者曾受到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其中,10.07%受访者自己曾被造谣、身心受到伤害,37.48%因网络谣言而焦虑、恐惧,73.34%认为浏览谣言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此外,受访者意识到,网络谣言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对被造谣者造成伤害(82.76%)、导致公众情绪波动和焦虑(68.02%)、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或造成经济等方面的损失(66.78%)、无端占用公共资源(64.27%)等。

  32.18%受访者曾主动参与辟谣

  就读于北京一所高校的刘金桥回忆起,高中时他的一个朋友遭受过网络谣言的困扰。这位女生长相漂亮,就有人传她的风言风语。他在朋友圈看到过关于这位女同学的指指点点,以及一些人阴阳怪气的评论。有一次还有朋友和他讨论起:“她是不是私生活不太检点?总是看她和一些男孩走在一起。”听了这话,刘金桥马上反驳:“我认识她,知道她不是那样的人。”尽管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对破除谣言不一定有实质帮助,但他还是想尽己所能减少谣言的扩散。

  随着一些抵制网络谣言的活动、教育的开展,一些青年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到破除谣言的行动中。中青校媒侦查显示,32.19%受访者主动参与过网络谣言的辟谣,形式包括看到官方辟谣信息后向身边的家人、朋友传递辟谣信息(65.21%),看到官方辟谣信息后通过网络转载(55.92%),自己发现消息真实性存疑后通过网络发表质疑观点或直接辟谣(42.48%),自己发现消息真实性存疑后向身边的朋友表达质疑观点或辟谣(41.52%)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蒋俏蕾鼓励网友,在意识到一些信息是谣言时,不妨力所能及地参与到辟谣中。“谣言传播产生影响需要一定的过程,并非立竿见影,甚至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并不直接可见。但谣言会引发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经济损失、危害身心健康或人身安全等。一些网友可能觉得某个谣言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只要没有参与传谣,也不需要额外再做什么。但如果长此以往,会形成‘破窗效应’,也就是面对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大家都放任其存在,就会越来越坏,某种程度上会助长造谣、传谣。”蒋俏蕾建议网友在觉察信息可能失真时,抖客网,可以向平台或媒体反馈,或者呼吁其他网友不传谣、等待官方信息,也可以向身边的朋友、亲人、甚至网友传递经过核实的官方信息,“力所能及地去抵制谣言。”

  提及抵制网络谣言,一些受访者希望从我做起。16.18%受访者意识到网络谣言存在时,看到官方辟谣信息后会选择转发;45.48%受访者会在谣言涉及公共利益或与身边人相关时转发官方辟谣信息。82.82%受访者愿意多学习如何识别网络谣言;63.38%受访者表示会不轻易相信网络上煽动性的言论、图像或视频;53.21%受访者会遇到信息先找可靠的信源;32.84%受访者看到周围人造谣、不了解情况时传播信息,会主动制止;另外,31.05%受访者希望参与抵制网络谣言的活动,传播相关知识。

  蒋俏蕾表示,一些青年朋友有比较积极的抵制网络谣言的主观意愿,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谣言往往具有冲击性和相关性,遇到这些信息时,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信息核查能力,先去思考这个信息到底来源于哪里、真实性如何。”蒋俏蕾介绍,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的当下,大众需要意识到,在每个个体、甚至ChatGPT等人工智能已然参与信息生产的时代,网络中流传的信息,很多是未经核查、来源不明、真实性存疑的,因此遇到相关信息,尤其是比较耸动、看起来很重要的信息时,需要花一点时间去甄别。“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到官方机构、权威媒体去查询,获取经过核查的信息。”

  每位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信息转发和传播的便捷,让信息能够非常容易地在网络中流通,谣言也是如此。因此看到自己不能确定的信息,首先不要去贸然转发和定论,因为一个随手的转发、评论,就有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一条途径,所以大家要从我做起避免谣言的扩散。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告别信息‘拿来主义’,对相关事件经过详尽了解、分析后,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判断,甚至可以通过对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借助媒体或网络平台提供的渠道反馈或曝光,阻止谣言进一步产生负面影响。”蒋俏蕾说。

  消除网络谣言须多管齐下

  “消除网络谣言,仅靠网友的力量是不够的。”蒋俏蕾认为,从社会层面,需要对产生负面影响的造谣、传谣有相应力度的惩戒和警示,通过多种形式的普法让大众了解相关法律,针对不断新兴的网络传播手段和内容生产方式,也需要实时匹配和跟进新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学校和媒体也需要通过教育、公益宣传去宣导不造谣、不传谣,以及如何在遇到谣言时维护自己的权益;能够掌握和核查信息的官方机构和专业媒体,则需要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同时利用好全媒体矩阵,将谣言彻底粉碎。

原标题:【超六成受访大学生想做网络谣言“粉碎机” 消除网络谣言须多管齐下
内容摘要:北京大学教师韦东奕出的一道数学题被初二学生解出的消息,勾起了就读于陕西一所高校的郝圆圆的兴趣。搜索这位北大教师的相关资料时,他偶然间发现,“哈佛大学破格邀请韦东奕入学”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21411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虚拟财产权利不“虚” 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下一篇:“爱太空科学号·香港知识星”成功发射入轨 香港航天科学教育星光计划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