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基础

  水土流失的成因是什么?怎样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

  张文聪(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主任):水土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遭到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自然生态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水土流失也较为轻微。但是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增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水土流失也随之发生和加剧。

  根据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作用力不同,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其中,水力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降雨、径流等作用下,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从全国分布来看,水力侵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是我国分布面积较广、危害最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2021年全国水力侵蚀面积为110.58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是指风力作用于地面,引起地表土粒、沙粒飞扬、跳跃、滚动和堆积,并导致土壤中细粒损失的过程。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北”地区。2021年全国风力侵蚀面积为156.84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是指土体和岩石因反复冻融作用而发生破碎、位移的过程。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地区,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但面积不大。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主要指我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城市发展和工程建设等,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活动。

  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与我国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多山的地形特点和季风降水的不稳定等诸多自然因素有关。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267.4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相当比例由自然因素造成。122.92万平方公里是不宜治理或不需要治理的,剩余约144.5万平方公里,最终也只有52万多平方公里有望彻底“销号”,其余的只能通过治理实现强度降级。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冻融侵蚀分布的主要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虽然人为活动较少,但冻融侵蚀始终在发展,若要对其进行治理,难度极大,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无需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戈壁广布,风力侵蚀严重,彻底消灭水土流失不现实,也不可能。综合考虑水土流失规律、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技术经济等因素,我们认为,这些区域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格保护,减少扰动和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近代以来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活动逐渐活跃,加之后期开矿、修路、工程建设等不合理利用,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或者加剧了水土流失。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的工作要求,在加大预防保护力度的同时,严格生产建设工程和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切实看住人为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打好“减量、降级、控增”组合拳。

  严重的水土流失将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国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防治水土流失,目的就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体来讲,水土保持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良性演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基础。水土保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工程措施“搭台”,以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的水土保持林为“主角”,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合理配置、有机结合,显著提高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完善植被生态系统,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维系生态环境安全。

  二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造成湖库淤塞、河床抬高,直接导致“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现象发生,加剧防洪压力。水土保持通过工程措施的层层拦蓄和植被的覆盖保护,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在拦蓄部分径流、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可有效拦截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守护江河绿水长流。

  三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生产离不开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障。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并配套农田道路和水利设施,有效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重要保障。水土保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还能够提供大量农副产品,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四是面源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我国绝大多数水源地在山区、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蓄水、保土、保肥的同时,还拦截、过滤和吸收大量有害物质,从而减少进入水体的面源污染物,改善水质,能为防治面源污染筑起安全屏障。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张宇清(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了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21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水土保持“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人为水土流失监管由重点监管向全面管控转变,水土保持监测由水土流失面积强度监测向注重管理需求的全面精准监测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数字化驱动转变。2022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时期智慧水土保持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水土保持数据标准及管理规则,加快推进全国土壤侵蚀模型研发,完善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持续深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同年,印发《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水土保持管理需求为牵引,全面强化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完善提升监测评价体系与能力,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原标题:【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内容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22480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企业挖掘人才不妨提前对接高校
下一篇:消费金融服务要更好惠及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