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小事”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实行垃圾分类,这是一件我们身边的小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更是一件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实事。兼顾各方需求、加强科学管理、注重习惯培养、形成长效机制,定能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以前“一个筐”,现在“四个桶”;曾经“嫌麻烦”,时下“好习惯”……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表示,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众所周知,垃圾问题不是个小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河边,会污染河水和土壤。又如,一些城市的垃圾填埋场用地紧张,垃圾都快没地方倒了。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之一。可以说,实行垃圾分类,这是一件我们身边的小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更是一件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实事。

  把事办好,就得按照规律去做。以“分类能够产生价值”来看,垃圾分类处理具有减少污染和循环利用两种功能。

  先看减少污染的工作。在北京昌平,智能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投入使用,既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垃圾分类管理精细化水平;在浙江杭州,当地为居民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以积分制助力垃圾分类……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再看循环利用的成果。垃圾分类是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不管是垃圾分类投放还是收集、转运、处理,各个环节都应做好,也需要各地的有力支持。数据显示,目前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7.6%,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当然,垃圾分类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个别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尚未养成,干湿混投现象有所回潮;一些地方在推广垃圾分类时出现一刀切、走形式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焚烧、填埋系统仍不完善等。下一步,各地各部门需要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另外,针对资源化利用水平不足、产业链发展不成熟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抖客网,“源头治理”也不可缺少。从个人响应“光盘行动”,到相关企业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再到相关部门制定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各方携手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做“减法”,也能减轻垃圾分类的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无论是垃圾分类还是垃圾减量,都需要人们形成绿色生活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一起来为持续发展作贡献。

  “减源头”也好,“再利用”也罢,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过程。兼顾各方需求、加强科学管理、注重习惯培养、形成长效机制,定能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涵养环保理念 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原标题:【中经评论: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小事”
内容摘要: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实行垃圾分类,这是一件我们身边的小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更是一件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实事。兼顾各方需求、加强科学管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230818.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中经评论:如何斩断AI诈骗的黑手?
下一篇:“妈妈岗”让就业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