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

  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022年7月,水利部印发《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全面部署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2023年3月,《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2022—2025年)》印发,永定河、白洋淀等88条(个)河湖名列其中。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本期特邀几位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我国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升

  为什么要复苏母亲河?我国推动河湖复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张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千百年来,大江大河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一度出现海河流域“有河皆干”,黄河诸多支流、淮河左岸部分支流、辽河干流及部分支流等河道断流干涸,河槽逐渐萎缩等现象。同时,全国湖泊湿地萎缩问题突出。据《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2016—2030年)》,20世纪50年代以来,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中有231个发生不同程度萎缩,干涸湖泊达89个。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十二五”末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26.7%和8.8%。近年来经过大力整治,地表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局部流域如海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巢湖、滇池等,总体上仍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九五”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五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维护河湖生态环境。河湖复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标准先行。2020年,《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SL/T800-2020)发布,为深入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2021年,水利部提出将“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作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四个目标之一,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列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之一。同年底,《关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成为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

  2022年,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正式拉开了复苏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河流的序幕。母亲河是与国家民族以及省市县沿河区域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紧密相关,对所在流域区域地貌发育演化、生态系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构建、文化传承和民族象征等起到重大作用的河流湖泊。同年7月,水利部印发《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全面部署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2023年3月,为修复河流生态环境,《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2022—2025年)》印发,将永定河、潮白河、汾河、沁河、白洋淀等88条(个)河湖纳入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其中河流78条、湖泊10个,跨省河流14条、省内河湖74条(个),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显著。2020年,全国主要江河流域监测水质断面中,Ⅰ类、Ⅱ类、Ⅲ类水质断面分别占7.3%、47.0%、29.2%,比2016年分别上升4.9个、9.5个、1.3个百分点;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13.6%、2.4%、0.6%,比2016年分别下降3.2个、4.5个、8个百分点。其中,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提升了15.7个百分点,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部消劣,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二是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明显提升。严格取用水监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通过实施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及“回头看”,整治近100万个取水口违规取用水问题,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快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上海、江苏、浙江等15个省份的地下水取用水量、水位管控指标已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印发实施;加快推进河湖生态流量确定,批复171条跨省重要江河、415条省区内重要江河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加快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完成80条跨省重要江河和353条省内跨地市江河水量分配,明晰区域用水权益,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将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纳入江河流域水量调度,全面推进江河流域水量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重点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得到改善,黑河东居延海连续18年不干涸,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严重退化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黄河流域在实施下游生态调度的基础上,首次开展全流域生态调度,编制印发《2020年黄河生态调度实施方案》,在4月至6月下游生态用水关键期,实现入海水量69.70亿立方米,各断面流量均达到预期指标,并塑造了维持河道生态廊道功能及满足鱼类繁殖生长关键期需求的流量过程,黄河水生态水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是河湖生态状况逐步改善。京杭大运河通过全线贯通补水行动,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2018年以来,利用南水北调东中线、引黄、引滦等外调水源,当地水库水、再生水等本地水源,实施华北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永定河两度实现865公里河道全线通水,白洋淀生态水位达标率100%,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实现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

  优化水资源管理与配置

  导致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恢复河湖良好连通性从何处着力?

  单菁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是水资源大国,多样化的流域承载着最广大的人口和经济。受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现象,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河川径流量显著减少,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让河流流动起来,把湖泊恢复起来,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我国河流水资源补给主要来源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雨水补给,其水资源补给时间集中、水量变化大、不具备连续性,尤以东部季风区河流最为典型。第二类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其水资源补给稳定、具有连续性,如东北地区河流。第三类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水资源补给具有明显季节变化但总体稳定,如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河流。第四类、第五类分别是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前者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后者与河流形成互补,正常情况下二者对河流的水资源补给均较为持续稳定,是维持河流水量的重要来源。

  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自然气候方面,我国相当一部分河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高,流域内产汇流条件较差、集水能力相对有限,而全国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不足全年降水量的10%。在干旱季节,部分河流或河段得不到充分的雨水补给而导致径流量减少乃至断流,黄河区、海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内不少河流都属于这种季节性河流。

原标题:【有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
内容摘要: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022年7月,水利部印发《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2022—2025年)》,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全面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238473.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海伦哲特种机器人产业守正出新
下一篇:农产品产销驶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