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米官宣造车后,其相关动作不断引发业界关注。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北京、上海、武汉、合肥、西安等地都在争取小米造车项目,但其大概率会选择将总部和首座工厂落户北京。除了选址落户问题备受业内关注外,小米汽车对人才的招揽也是业界关注的重点。在小米官宣造车后不久,其官网就发布了多条招聘信息,招聘岗位涉及数据平台、车载基础架构、毫米波算法、前端平台开发等与自动驾驶有关的岗位,抖客网,且这些招聘岗位前都加注了“急”字,可见小米汽车对自动驾驶人才的迫切需求。
然而,在汽车产业向“新四化”深度变革的当下,新兴车企急切招揽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传统车企却千方百计地限制人才流出。近期,网上流传着一张疑似长城汽车制定的竞业限制实体名单,该名单列举了汽车行业内近130家企业,涉及国内众多知名车企及零部件厂商,如员工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则需要支付高达80万元的违约金。该竞业协议企业名单网曝后,网友惊呼:“签了这样的竞业限制协议,意味着可以告别汽车行业了。”
竞业协议限制了谁?
所谓竞业限制协议,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禁止劳动者在原单位离职后一段时间内入职竞争性企业,包括劳动者自行创建的与原单位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它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厂的崛起,竞业限制在互联网公司内比较常见,且竞业限制的人员从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逐渐向下蔓延,有的甚至下沉到应届生或实习生。伴随竞业限制人员的扩大化,关于竞业限制的纠纷也时有发生。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各级法院已审结的案件中,有关竞业限制的案件共316件,其中93件与新兴科技行业企业相关,占比高达29.4%。
汽车产业由于是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加上近年来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风盛行,各家企业出于对自身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保护,也会对员工进行竞业限制。盖世汽车此前进行了一项关于汽车人被竞业限制情况的侦查,该侦查结果显示,在汽车行业研发和管理岗位中,有69%的员工签署了竞业限制协议。这一比例与某主机厂HR所说的“竞业限制协议大部分限制的是研发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说法基本一致。
竞业协议堵住了员工“后路”
在汽车产业向“新四化”转型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加速布局,随之而来的是对相关人才的抢夺。有些造车新势力为了挖得合适的人选,往往开出高出市场价的薪酬,如小米汽车在某招聘平台上针对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相关岗位的人员普遍开出了30-60万的年薪。
在“高薪”诱惑下,不少传统车企高级技术人员选择跳槽至新兴车企。一位知名招聘平台的猎头顾问表示,“由于新兴车企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一般从业者选择这类企业要么是非常看好新技术的应用前景,要么就是为‘高薪’而来。”
不过,由于竞业协议的限制,汽车从业者想跳槽也并非易事。赵明近期就遇到了类似的麻烦事儿,身为某合资车企研发岗位员工,其入职后签署了竞业限制协议。工作五年后,赵明在现单位遇到了职业发展瓶颈期,萌生了跳槽的想法,此时恰好有猎头向他推荐了合适的职位,且薪酬还涨了不少,但由于该公司与赵明所在的企业存在竞业关系,他还在犹豫中。
“汽车企业核心岗位员工入职后基本都会签竞业限制协议,但多数都不启动。”一名从业多年的资深猎头顾问唐小芬如是说,“企业如果启动竞业协议就要支付给员工符合标准的竞业补偿金,否则竞业协议不生效。”
然而,竞业协议是否生效,主动权不在员工手中。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雨哥指出,现阶段一些公司为了防止商业机密外漏,会默认全体员工都负有保密义务,且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员工都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至于员工离职时是否要对其启动竞业限制,主动权完全在公司手中,但当员工离职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可以解除竞业限制。如果劳动者违反了竞业限制约定,则应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不仅如此,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仍需遵守。
由此来看,签署了竞业限制协议的员工离职后,如违反竞业限制,一旦被原单位起诉,除了支付一大笔违约金外,还需继续受竞业协议约束,如果已经入职了受限制的单位则需办理离职。所以,被竞业限制的员工跳槽时将格外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或加剧了紧缺岗位招聘的难度。
新兴企业高端人才难题待解
汽车产业向新四化领域深度变革也加剧了人才结构的重塑。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指出,我国汽车产业人才结构近几年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是研发人员数量大幅上升,由2001年占从业人数的14%提升到了23%,且高学历者在企业研发机构从业人员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尽管如此,“新四化”人才匮乏也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分析人士指出,在三电领域中的电池细分领域,我国顶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日本、韩国等车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中国在智能化方向的顶尖人才数量和质量与美国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产业变革加剧了汽车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所以企业对研发类人才的需求量开始增大,但这类人才在市场上的存量较少,这就导致了部分顶级技术人才甚至出现一将难求的局面。一方面顶级技术人才稀缺,另一方面企业用诸如竞业限制协议等堵住了高技术人才的“退路”,这无疑将为新兴车企在招揽核心技术人才方面带来系列阻碍。
原标题:【小米造车 如何渡过“人才”这道坎?】 内容摘要:自小米官宣造车后,其相关动作不断引发业界关注。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北京、上海、武汉、合肥、西安等地都在争取小米造车项目,但其大概率会选择将总部和首座工厂落户北京。除了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qiche/691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