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州民族村寨里的团结进步故事

 

湖南湘西州民族村寨里的团结进步故事

湖南凤凰县禾库安置区内一排排漂亮的新楼房门前,村民自发挂上了国旗。孙文振摄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2016年12月,湘西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前不久,全国自治州自治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湘西州召开。记者和与会代表一起走进湘西州民族村寨,深切地感受到各族群众感恩奋进奔小康的坚定步伐。

  十八洞村:日子过好不忘总书记

  “山路十八洞弯,溶洞十八洞连。习总书记到苗寨,来到家门前……”在一场十八洞村乡亲们自发筹办的感恩会上,村民们唱起自编歌曲《总书记来到我们村》。

  十八洞村所处的武陵山区,曾经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藏在大山深处的十八洞村,共有225户人家,939人。这里群山环抱,秀水奇特,山水相连,美景得天独厚,但曾经因群山阻隔、交通滞碍,长期落后。

  “村里田地少,多年来,村民仅靠传统种养业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是一个贫苦落后的苗族聚居村。”花垣县委派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员伍晓霞介绍说,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8%,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6.8%,水、电、路、通讯等设施严重滞后,大龄单身汉多。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并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十八洞村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2017年2月,十八洞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早年,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等一系列家庭变故,使年轻的龙先兰一时生活困难。2014年,龙秀林来到十八洞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与龙先兰结成兄弟。在龙秀林和工作队的帮助下,龙先兰学着养了4箱蜜蜂,当年就挣了5000多元。

  为帮助村中30多名大龄青年组成家庭,工作队办起相亲会,20多人牵手成功,龙先兰也赢得邻村姑娘吴满金的芳心。成家后,龙先兰夫妇继续扩大养蜂规模,为蜂蜜注册商标并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向村民们免费传授养蜂技术,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路。

  2020年3月,龙先兰的女儿出生,他给女儿取名“龙思恩”,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感恩党、感恩习近平总书记。

  走进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展示中心,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记录和讲述着十八洞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发展产业、奋力决战贫困的故事,也记录着村民的生活变迁——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8313元;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0180元。

  “吃好穿暖了,住得舒心了,苗寨更美了,进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十八洞村苗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顺莲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村里越来越好,让大家都留在十八洞村,发展建设好十八洞村。

  如今,十八洞村景区已形成红色文化与苗族文化相互融合、自然景观独特的红色景区,村里建成一批红色景点——感恩坪、感恩亭、红色文化之家、精准扶贫广场等。

  十八洞村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通过山歌、苗歌、自编自演小品、舞蹈及节庆活动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坪朗村:党的好政策让古老苗寨“涅槃重生”

  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距吉首城区14公里,全村386户人家,1382人,抖客网,村里的团结亭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最好印证。

  坪朗村是由原来的坪朗村、坪冲村合并而成的一个行政村,团结亭就建在昔日两村的交界处。合并后,村民和睦相处、抱团发展,经常聚集于此,共同商议村级事务和发展良策。为了纪念这段宝贵的历史和深厚的情谊,村里专门修建了团结亭。

  抓党建、抓产业、抓民族团结,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坪朗村通过支部五化建设(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互助五兴”活动(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8年,苗族党员罗家强主动向村里申请退出建档立卡户,成为吉首市第一个主动退出建档立卡户的人。

  2014年,因为妻子患有重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全家只有罗家强一个劳动力,罗家被评为建档立卡户。几年后,他妻子的疾病经过治疗有了好转,并享受到医保政策;孩子也毕业打工挣钱了;罗家强发展葛根种植产业,年收入3万多元。

  “我是党员,就要带头脱贫致富。我要让大家知道,当贫困户不光荣,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才光荣!”罗家强说。

  产业兴则民富。坪朗村依靠四大特色产业——以苗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产业,以草莓、猕猴桃、羊肚菌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产业,以豆腐为代表的加工产业,还有乡村游产业,带动村民稳定增收。从2014年至2020年,村人均纯收入由3100元增至12100元,贫困发生率由21%降至0,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极大提升。

  禾库安置区:家家门前挂上国旗

  走进凤凰县禾库安置区,56名苗族阿哥、阿妹敲响苗族迎宾鼓,以苗家人最隆重、最热情的迎宾礼仪欢迎四方游客。56面鼓,寓意“56个民族一家亲”。

  禾库镇距县城49公里,辖25个村(社区),由于地属腊尔山台地高寒山区,不少地方土地贫瘠、长期缺水,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也一度是凤凰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凤凰县在禾库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安置来自禾库镇、两林乡等4个乡镇的建档立卡户932户4784人。

  “结合禾库镇区扩容建设,我们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院、派出所、农贸市场等,既缓解了老镇区压力,又活跃了安置区商业。”矮寨镇副镇长张丽说。

  搬迁后,当地党委、政府创办了生活第一课堂,建立了居家出行实训站,分批次对搬迁群众进行生活用具使用培训,让他们都能熟练掌握现代生活技能。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凤凰县制定了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搬迁后续产业帮扶措施,即一户一人就业、一户一块菜地、一人一门技能、一人一亩油桐、一人一亩漆树、一人一头黄牛。引进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当地办厂,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同时,依托湖南泰美农业公司、湖南青和牧业等当地龙头企业,以产业托管、股金分红等模式发展油桐、漆树、黄牛“三大产业”。2020年,安置区预计实现年人均稳固增收5000元以上。

  如今,安置区内一排排漂亮的新楼房门前,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国旗。当地群众自豪地说,挂国旗就是为了“感恩党和国家让我们过上幸福新生活”。

(编辑:李华

[字号:]



原标题:【湖南湘西州民族村寨里的团结进步故事
内容摘要:湖南凤凰县禾库安置区内一排排漂亮的新楼房门前,村民自发挂上了国旗。孙文振摄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2016年12月,湘西州被国家民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toutiao/69399.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河北省委商清章
下一篇:隋文靜/韓聰雙人滑問鼎中國花滑奪豬年首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