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 第39期】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典型经验(一)

  编者按:2019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扎实推进。三年来共落实中央财政资金22.7亿元,支持63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建成核心生产基地1672个、特色品种繁育基地892个,抖客网,支持产品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带动1130万户农户增收360亿元,扶持了149个国家级贫困县、53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2022年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视频会上交流的典型经验做法汇编,供各地学习借鉴。

 

  【典型材料】


  l 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面发力提品质 多措并举树品牌 扎实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l 安徽省:一标五金促增收 联农带农共致富


  l 福建省:以唱响乡土区域品牌为引领 高标准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面发力提品质 多措并举树品牌


  扎实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三品一标”为主线,坚持统筹兼顾、守正创新,强化措施、精准发力,全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工作稳步推进。

 

  一、坚持全局谋划,强化组织高位推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为组长、相关产业处室为成员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相关县区政府相应成立组织机构,统筹开展项目实施工作。二是严格项目把关。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层层审核筛选,遴选确定了12个产业基础较好、地域特色鲜明、市场认可度高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项目。三是强化指导服务。坚持项目实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对项目实施内容总体谋划和全程把控,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调研会,指导项目实施主体加快建设进度,确保资金发挥效益。

 

  二、聚焦关键环节,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推动示范引领,提升生产能力。围绕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开展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原料生产示范点、示范基地创建,2021年建设核心生产基地40个,标准化示范点24个,繁育基地51个。二是加强标准引领,提升品质质量。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及标准化宣贯,举办各类培训班24期。鼓励项目实施主体建立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完成宁夏菜心、盐池滩羊等6个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发布《吴忠牛乳》《黄渠桥爆炒羊羔肉》等团体标准22项。三是强化数字引领,提升追溯水平。持续推行“合格证+追溯”“合格证+检贴联动”智慧监管模式,实现“三个一百”,即:全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产品合格证使用覆盖率100%,上市产品标识使用率100%,地理标志农产品合法使用主体100%纳入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信用体系系统。

 

  三、突出扶持重点,提升产品内在品质

 

  一是挖掘产品品质。积极与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深入开展合作,挖掘吴忠牛乳、盐池滩羊、盐池黄花菜等产品品质靶标物、开展品质及营养分等分级技术评价等。二是强化延链补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构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开展“吴忠牛乳”奶酪产品研发,挖掘固化“吴忠牛乳”品质特征,填补“吴忠牛乳”地理标志农产品没有特色加工产品的空白。三是讲好文化故事。深入挖掘地标产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打造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建立了中宁枸杞博物馆,编印出版了《中国?盐池滩羊文化大观》《盐池黄花地标故事》《灵武长枣文化观览》等书籍。

 

  四、做活品牌文章,多点发力宣传推广

 

  一是成功举办“地标农品中国行”活动。承办了“地标农品中国行”宁夏首站活动,签约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合作项目11个,发布宁夏地理标志农产品影响力报告、产业发展报告6份,进一步推动了全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形象。二是推进线上营销推广。引导、鼓励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利用美团、拼多多、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宣传,通过设计“银川鲤鱼”活鱼礼品袋,利用微信推文、抖音小视频引流,有效扩大销售量和知名度,鲤鱼价格实现三倍增长。三是持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展会,在上海、长沙等地举办“宁夏品质中国行”系列活动5场次,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进机关、进商超、进社区、进企业”等宣传推荐活动96次,全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影响力显著提升。

 

  安徽省:一标五金促增收 联农带农共致富

 

  安徽省把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3年来,安徽省落实中央财政资金9399万元,实施了霍山黄芽、长丰草莓等20个项目,扩增标准化(核心)生产基地面积27.5万亩,建成特色品种繁育基地及种质资源圃41个,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13000人次,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100%,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带动35万农户增收5.5亿元,助农增收与财政支出效益比近5.9:1。

 

  在保护工程实施中,安徽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溢价的作用,在要素、资金、脱贫、统销和文旅等方面积极尝试,通过多种途径稳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民融入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分享增值收益。具体表现为“一标生五金”。

 

  一、土地流转“获租金”

 

  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经营优势,拓宽土地流通渠道,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民收入双升双促。芜湖大米(2019年保护工程)、铜陵白姜(2021年保护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以转包、出租、托管方式向企业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实现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当年,农户获得土地流转租金500元/亩以上,产品产量与价格增长30%以上。

 

  二、资金入股“分股金”

 

  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连通资金、参股、生产、分红等环节,让“村民”变“股民”,分享品牌红利。旌德县农户以现金、林地等方式入股旌德灵芝(2019年保护工程)生产企业,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分红等措施,农户户均收入增加7000元以上。

 

  三、基地务工“挣薪金”

 

  发挥地方传统农业技术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吸纳区域内农户参与农业生产,获取务工收入。长丰县将保护工程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推动贫困帮扶人员特别是留守老人在长丰草莓(2021年保护工程)生产基地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的同时,长丰草莓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

 

  四、订单种植“得酬金”

 

原标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 第39期】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典型经验(一)
内容摘要:编者按:2019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扎实推进。三年来共落实中央财政资金22.7亿元,支持63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建成核心生产基地1672个、特色品种繁育基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xuetang/12542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的通知
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 第41期】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典型经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