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李健 熊颖 刘杰
编者按
被市场誉为家电双雄之一的格力电器(000651),今年以来股价下跌了近40%。虽然盈利和美的差不多且远高于海尔,但格力的市值却落在两者之后的第三名,且市值还不足美的一半。近期,不少投资人因放杠杆买入格力而爆仓。牛市氛围中,买市场中公认的大白马买出了“股灾”的感觉。
即使在9月28日格力抛出了回购股份并注销的直接利好,但对股价的提振作用依然有限。回看格力的几次回购,都没有改变股价的颓势。还有投资人质疑,格力电器回购不仅显得鲁莽,而且会加速格力现金流的消耗。
在9月29日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会上,董明珠表示,自己从来不重视股价,更注重企业的后劲和未来的发展。
但股票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格力电器从去年12月至今持续10个月的下跌背后,必是投资人对公司某方面失去信心或看不清未来,股价背后反映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在采访中,投资人认为,格力在业务发展、公司治理上有太多的信息不透明,市场只能去猜测,进而产生恐慌的抛售情绪。比如投资的珠海银隆,大家看到的只是个“盒子”、高瓴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角色是否发挥了其该有的作用等等。
单看财报,格力依然不失为一家优秀空调制造企业。但没有一家企业是完美的,本文抛出的格力当下面对的四个“生死劫”,也希望格力能多一些反思。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上市公司,格力有义务消除市场的疑虑,保持信息的透明度,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生死劫之一:
银隆有太多未知看不清
格力无明确“止损线”
投资人关心格力电器第二条曲线何时能突破。公开信息显示,收购银隆是董明珠业务突破重点之一。然而最新交易数据显示,自8月31日格力电器通告收购银隆的消息后,陆股通对格力大幅减仓(见附图),格力股价跌破40元。同一时间内,陆股通在增持美的集团(000333)的股份。这从侧面反映出,外资不看好格力收购银隆这件事。接受本刊采访的投资人也指出,无论是从报表还是所处行业看,银隆都不是个好标的。投资人最大的担心是银隆可能成为格力的“包袱”。
对银隆的投入是个未知数
格力未传达透明信息
本周三,格力电器的临时股东会上,银隆新能源成为投资人最关心的话题。而董明珠的回答仍是老生常谈,“收购银隆并不仅仅看重其新能源汽车赛道,银隆也解决了格力产业链延伸的问题,如汽车模具、汽车电控、车载空调等,银隆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拍卖收购银隆,让格力用最低的价格得到了最大的利益。”
但一些投资人认为,董明珠的解释不能打消投资人的疑虑。“我身边很多投资人对格力收购银隆心存疑虑,担心收购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对此,职业投资人陈绍霞在接受《红周刊》专访时如是说。
格力收购银隆的金额是18.28亿元,以现金交易,从收购金额上来看并不高。格力一年的净利润200多亿元,18.28亿元大约相当于格力电器1个月的净利润。即便银隆破产,18.28亿元的收购资金打了水漂,对格力的整体估值影响也是有限的。但投资人担心的并不是这些,在陈绍霞看来,市场担心格力成为银隆控股股东后,需要多少资金去填补银隆的窟窿,这完全是未知数。
公开数据显示,银隆去年亏损6.88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7.63亿元。按此推算,银隆2021年全年亏损额或将超过13亿元。更重要的是,2017年银隆在全国签署了11个新建产业园区,合计投资额超过800亿元。在大量的建厂之后,固定成本开始激增,不仅收入在缩水,营业总成本还有增无减,去年有高达近50亿元,成为了银隆的巨大负担。
陈绍霞认为,格力电器应该给市场一些更为透明的信息。比如,收购银隆后,格力电器是否要持续给予资金支持?投入的规模有多大?是否有资金预算和长期规划?且格力电器对银隆的后续投入规模在公司可承受的范围内,这些都是投资人关心的问题,说清了或许能消除市场的恐慌情绪。
相关业务或不按关联交易信披
格力对银隆的投入可能成“暗箱”
除了上述担心,陈绍霞分析称,市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
收购银隆之前,董明珠是银隆的第二大股东,格力和银隆之间的业务属于关联交易,须按关联交易规则进行信息披露。但格力收购了银隆30.47%股权、董明珠持有17.46%银隆股权委托给格力之后,格力成为银隆的控股股东,银隆成为格力的控股子公司。
“二级市场投资者担心,未来格力和银隆之间的业务往来,可能不再按照关联交易来进行信息披露。如果不按关联交易披露信息,那么这部分业务就变成了一个‘暗箱’,格力与银隆之间的业务往来、包括格力对银隆的后续资金投入,市场投资者都无法从公开披露的信息中了解。这意味着,格力给银隆投100亿还是多少,投资人都看不到。例如,银隆有不少债务纠纷,一些甚至诉诸法院、强制执行。未来会不会由格力拿出大量资金,替银隆偿还债务?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投资者‘用脚投票’情绪。”陈绍霞说道。
“在我个人看来,未来格力和银隆之间的交易应该继续按照关联交易规则进行持续的信息披露,因为董明珠既是格力的董事长,又是银隆的二股东,从这个层面来看,格力与银隆之间的关联关系仍然存在。”陈绍霞认为。
银隆披露数据极简约 参考作用有限
行业赛道看不出任何优势
让投资人看不清的还有,在这次格力收购银隆的信息披露极为简约,没有银隆近年的财务报表以及主营业务数据,投资人无从了解银隆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务发展情况,即使是公司主营的新能源业务依然得不到有效信息。而董明珠反复提到汽车模具、汽车电控等是怎么样的经营状况都没有。这也是为何不少投资人评价董明珠在9月29日的临时股东会上回答依然是“虚头巴脑”。
从2016年格力拟收购银隆相关通告所披露的数据看,当时银隆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新能源客车,电池业务占比极低,但现状如何没有相关信息得到披露。
“银隆是否有实际的投资价值,不是某个人说了算,而是需要市场的验证,需要投资人的认可的。”一位不愿具名的职业投资人对《红周刊》表示。
而银隆在其所处的新能源客车行业也凸显不出赛道优势。陈绍霞分析称,近年来,客车行业惨淡经营,除了宇通客车(600066)之外,全行业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这主要是随着高铁路网的便捷性提升以及小轿车的普及,客车在城际交通中的占比大幅下降;城市内的公交也部分被地铁替代,客车市场总体上处于萎缩状态,加之新能源补贴持续退坡,客车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困境,这可能也是导致银隆近年来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银隆的主营业务收入如果仍然主要来源于客车业务,那么其估值将大打折扣。
陈绍霞认为,格力电器有必要披露银隆的相关信息,消除市场投资者的疑虑。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上市公司,格力有这个义务。
生死劫之二:
第一大股东高瓴董事会缺位
对收购银隆不表态引猜忌
原标题:【格力电器正面临四大“生死劫”考验】 内容摘要:记者 | 李健 熊颖 刘杰 编者按 被市场誉为家电双雄之一的格力电器(000651),今年以来股价下跌了近40%。虽然盈利和美的差不多且远高于海尔,但格力的市值却落在两者之后的第三名,且市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1987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