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基金业成立25周年,如果说25年前的公募基金还是个“舶来品”,行业初期的众多顶层设计都借鉴于海外成熟市场的先进经验,那么25年后的今天,中国公募基金业已然在兼容并蓄中完成了本土化和创新发展,并继续向高质量对外开放探索,自生力量破土而出。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芊 裴利瑞
公募25周年,合资20周年,海外子公司15周年……今年是中国基金业国际化之路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1998年7月,首都国际机场,一架波音客机腾空而起,目的地是美国金融中心纽约,机上载有13个人的基金代表团,专程前往美林证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中国基金业在诞生第一年便组织人员前往发达国家系统学习。对外开放,是中国基金业与生俱来的基因。
今年是中国基金业成立25周年,也是第一批合资公募成立20周年、第一批中资基金出海15周年。从向外资机构“取经”起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碰撞,中国基金业一路走到今天,国际化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以来,外商独资公募加速获批并陆续开始发行产品,更是为中国的公募行业注入了又一股活水。
筚路蓝缕“取经路”
“我们公募基金行业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我觉得很大原因在于,它在行业诞生之初就制定了一套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制度框架,顶层设计是基金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位公募总经理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标国际,是中国基金行业自诞生之初就对自己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到《基金法》,中国基金业在学习成熟市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立托管、净值管理、披露透明、合规风控等一批既遵循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发展阶段的制度规范;从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到ETF等开创性产品,中国基金业的每一次重大创新也都建立在借鉴成熟市场经验或中外合作的基础上。
开放式基金的面世便是中国基金业向外资机构“取经”的缩影。2000年,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提出要积极推出开放式基金,证券时报当时的报道显示,中国证监会在当年专门组织了由五家境外基金管理机构、托管银行和香港证监会专家组成的开放式基金试点专家评审小组,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便是华安基金与香港怡富的合作结果。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加入WTO的承诺之一,2002年末起,中外合资基金公司陆续获批成立,外方股东将海外成熟的资产管理经验、投资理念、产品设计、投教理念带入中国,给基金行业带来了许多新气象。
上投摩根基金在近期刚刚完成了从合资到独资的转变,在总经理王大智看来,外方股东摩根资管对研究的坚持、对长期业绩评估的重视、对投资人才的要求,都深刻地影响了上投摩根基金。“举个例子,在多元资产配置方面,摩根资管为上投摩根提供了许多发展经验,因为摩根资管业务覆盖全球不同市场,它经历过很多金融周期,可以帮助我们在摸索的过程中少犯错。”王大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海富通基金成立于2003年4月,是首批获准成立的合资基金公司之一,外方股东最初为富通基金,后因法国巴黎银行收购变更为法国巴黎资产管理BE控股公司。谈及外方股东为公司发展带来的助益,海富通基金相关人士坦言,“公司成立之初,海外资管机构在专业程度上明显领先。外方股东为我司输送了大量人才,很多创始员工都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外方股东也为我司员工组织了多场培训,不仅传授了实务经验,还为长期理性、注重研究的投资文化打下基础。”
高度重视与客户多形式多渠道沟通,也是外资带给合资基金公司的珍宝。2003年发行海富通收益基金前夕,海富通曾邀请双方股东代表和基金经理,在充满老上海风情的马勒别墅召开了一场机构投资者交流会,虽然现在的投资者对各类路演司空见惯,但这在当时十分少见。
上述人士表示,海富通基金与外方股东的合作延续至今,“比如,外方股东非常重视风险控制,对于公司建立起良好的风控流程和合规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国巴黎资管是可持续及负责任投资领域的主要市场参与者,我们也在学习其先进经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经营。”
扬帆出海布局全球
如果说行业早期还只是单向的“引进来”,随着行业逐渐成熟,中国基金业也开始尝试“走出去”,向广阔的全球市场扬帆起航。
2002年,QFII制度推行,内地基金开始以投资咨询顾问的身份参与QFII的投资管理;2007年,4只QDII基金扬帆出海,国内基金公司主动开始海外征程;2008年,为促进RQFII、QDII业务的发展,证监会允许基金公司到香港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子公司等,南方、易方达、华夏等基金公司率先获准开设香港分支机构。
作为内地资金配置海外资产的桥头堡,香港市场成为了中资公募“出海”的第一站。在华夏基金(香港)总监、机构销售主管高磊看来,政策的开放和香港股市格局的转变,为中资机构带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首批出海的中资公募基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先后落地香港。
南方东英是首家由中国内地公募基金在香港设立的子公司。回忆起公司当年的创业历程,南方东英CEO丁晨坦言,是困难和挑战促进了他们快速成长。“我们初来香港时,外资公募已经在香港基金市场耕耘多年,以雄厚的资金实力、较为成熟的产品线与分销银行建立了紧密关系,中资机构想要实现突破,难度较大。”不过,南方东英意识到,ETF由于是在交易所上架、直接在券商平台买卖,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银行渠道的问题——这成为了南方东英业务的重要突破口。
“中资出海过程中确实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包括适应本地监管合规、渠道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高磊直言。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香港市场拓展公募业务,首先需要符合当地的监管要求,因此需要建立起本土化及专业的合规团队。不仅如此,对于首次“出海”的公募基金业务而言,开拓本地分销渠道十分重要。
“中资的公募基金产品进入香港的银行渠道难度很高。而且,由于品牌知名度的关系,即使产品顺利进入分销渠道,本地及海外投资者也缺乏对中资品牌的认识。”高磊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中资基金公司出海早期,从机构客户进行破局是重要且有效的策略,这也是华夏基金(香港)取得现在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一代开拓者的努力下,中资公募在香港的业务进入了平稳期,公募“出海”的版图也不断扩容。譬如,南方东英于2018年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子公司;汇添富基金则于2021年落子美国,进一步加强其全球分散化的投资能力,与此同时,汇添富基金的第三家境外子公司——汇添富新加坡的设立申请正在等待证监会批复,未来将主要服务于环太平洋及中东地区。
外资公募翻开
国际化新篇章
中国基金业对外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而且越来越快、越来越活,“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双向碰撞中不断激发出火花。
2014年,沪港通开通;2015年,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实施;2016年,深港通启动;2017年,债券通推出;2020年4月1日,中国正式放开金融机构外资持股限制,外商独资公募开始跑步进场,中国基金业的国际化之路翻开新篇章。
原标题:【从“取经”到“造经” 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碰撞】 内容摘要: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基金业成立25周年,如果说25年前的公募基金还是个“舶来品”,行业初期的众多顶层设计都借鉴于海外成熟市场的先进经验,那么25年后的今天,中国公募基金业已然在兼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210053.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