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应对净息差收窄挑战

  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息差为1.69%,突破了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只有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中间收入、加强风险防控和资产质量管理,中国银行业才有望稳定净息差水平,提高股东回报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王雁飞/文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息差为1.69%,较2022年年末下降了22基点,突破了《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中提出的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

  净息差下行的原因

  银行业净息差面临资产收益率下行和负债成本率上升的双向挤压,但资产端收益下滑是主导性因素,实际上全球主要经济体降息周期都会对银行的净息差构成收窄的压力。随着中国宏观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总需求增速有所放缓,特别是新冠疫情冲击后,居民和企业的预期有所变化,消费和投资意愿减弱,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持续低位,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当前一个主要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银行业面临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的考验。

  实际上,自2013年中国启动全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业的贷款利率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中。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LPR报价形成机制后,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最初的4.25%下跌至当前的,为了进一步缓解企业压力,抖客网,近年来银行业响应中央号召持续减费让利,银行加权平均市场贷款利率从2019年的5.44%快速下跌至3.83%,助推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

  居民存款市场上也发生了一些影响到净息差的变化。一是主要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多次下调,2023年6月和9月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集体下调挂牌利率,12月国有银行再次下调长期存款利率,三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下降高达40个基点。二是存贷款市场利率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下降特征,2023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4.34%下降至3.83%,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前述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三是尽管存款利率在下降,但居民存款总量呈现逆势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和2023年,住户存款分别增加17.84万亿元和16.67万亿元,这一水平远超2020年、2021年以及疫情之前的水平。四是储户风险偏好的降低使得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即便存款利率多次调降,存款成本率在定期化趋势下依然较为刚性,这种存款结构的变化趋势增加了银行的付息成本。

银行股应对净息差收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9月下旬正式生效的存量房贷置换对银行业的净息差产生了重要影响。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作为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其利率的下调直接导致银行业净息差的收窄。下调后的房贷利率普遍降至了4.2%甚至更低,这对第四季度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全年的平均净息差迅速跌至1.69%,而2023年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的平均净息差分别为1.74%、1.74%、1.73%。

  重视息差收窄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期来看,净息差的收窄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中国商业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仍主要依赖于息差驱动,其中利息收入在银行业营收构成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2023年全行业利息收入占营收的比例超过了80%。

  尽管2023年在实体经济需求弱势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保持较高的增速,但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已经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显著冲击。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并未实现增长,依然维持在20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全行业实现净利润2.37万亿元,较2022年的2.30万亿元仅略微增长了3.37%。

  从长期视角审视,净息差收窄所带来的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会影响到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银行的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盈利能力,因此,盈利能力的下降会直接导致银行新生成资本的减少。

  此外,盈利能力的下降还可能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和监管评级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增加其通过市场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的难度,监管机构也会对银行的资本补充实施更严格的审查和限制。一旦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本补充渠道受到限制,银行可能不得不采取紧缩信贷的策略,从而对行业的可持续经营和整体金融稳定产生负面效应。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在负债管理方面,首要任务是要降低负债成本,压退存量的高息负债,防止非理性的过度竞争和揽储,严格把控揽储成本,并考虑通过减少存款期限、调整结构性存款规模等策略来降低存款利率。其次,尽快调整负债结构,对于同业存款和同业债券的银行,需要合理控制其规模和利率。再次,对于更多的地方中小银行来说,建议采取跟随定价策略,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同步调降挂牌利率,以保持相对合理的息差水平。最后,银行还应致力于提升其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即在维护现有客户忠诚度的同时,通过增强其金融服务、产品和渠道等各方面的实力,实现低成本资金的累积和稳定沉淀。

  在资产管理方面,一是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二是结合市场利率走势以及自身的风险偏好,持续深入研究利率走势变化,强化风险定价能力,灵活配置调整国债、利率债、政策性银行债等债券品种头寸,获取部分资本利得收益。三是要落实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信用、财务等情况以及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分类管理,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四是注意避免对高风险领域的投资,防止潜在的减值风险,例如在房地产领域,对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逃废金融债务等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审慎开展授信。

  此外,银行业还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以维持盈利水平并弥补净息差收窄的负面影响。银行业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拓展更多跨境增值服务、推出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个性化的财务规划、投资银行服务,以及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资管产品。银行业还应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等方式,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率。在发展中收业务的过程中,银行要借助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中间业务的处理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最后,银行业在着力稳息差的同时,不能忽视风险管理,防止不良资产减值侵蚀利息收入。商业银行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坚守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强化风险防范和识别能力,加强风险研判、预警监测和缓释管理,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探索建立风险、发展与效益平衡的激励机制,统筹自身高质量发展和助力经济社会转型。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中间收入、加强风险防控和资产质量管理,中国银行业有望稳定净息差水平,提高股东回报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原标题:【银行股应对净息差收窄挑战
内容摘要: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息差为1.69%,突破了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只有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中间收入、加强风险防控和资产质量管理,中国银行业才有望稳定净息差水平,提高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26982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A股爆发!多个指数创年内新高
下一篇:市场放量反弹 机构分歧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