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PP Author 魏亚霖
临近2022年,A股氢能板块再度爆发。2021年一整年,氢能概念都非常火热。截至12月16日,今年以来氢能源指数已上涨了82.12%。
这只是开始。11月,有业内专家公开表示,国家层面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
可以预想,2022年,资本市场的关键词离不开“氢”。氢能产业的上下游链条较长,不同环节的成熟度也不一。
总体来说,在供应端,制氢的成熟度要高于储氢和运氢;而在应用端,在一些新的应用场景,譬如基于氢的钢铁制造、燃烧氢气的燃气轮机,还需要建立新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图片来源:东亚前海证券研报
国际能源署11月发布的报告同样显示,氢能产业链不同环节关键技术的发展水平不一,尤其是下游运用中――工业、交通、建筑、发电等不同领域,产业链更是错综复杂。
那么,抛开下游先不谈,就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绿氢制备、氢气储运环节,还存在着哪些技术难点?有哪些上市公司具备相关技术储备?有哪些公司披露已经开始形成收入?
这个氢气够“绿”吗?
氢能产业链的最上游,是制备氢气。虽然地球表面的氢气含量极少,但作为“产品”的氢气,并非是一种很晚近的事物。1670年,爱尔兰化学家波义耳就已经可以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制备出氢气。
时至今日,全世界每年用于工业生产、生活中的氢气,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化学反应,天然气的蒸气重整是目前最主流的工业制氢法之一。
然而,天然气本身就是一种化石燃料,主要成分是甲烷。虽然制备出的氢气本身不含碳,但是在制造的过程中却会消耗化石能源,造成碳排放。
所以,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碳排放的多少,可以将氢气分为三类:首先是“灰氢”,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制得的氢气;“蓝氢”则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来电解水制氢,理论上不会有碳排放。
从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来看,2020年全球生产的氢气,有78.6%是直接由各种化石燃料(59%天然气、19%煤炭、0.6%石油)加工得到的,21%则是化工生产的副产品。
换句话说,真正的“绿氢”占比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的情况也类似,中国投资协会报告指出,目前电解水制氢只占到中国每年氢气生产量的4%左右。
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
氢能作为“双碳”目标中的重要能源之一,显然应该更多地使用“绿氢”,尽可能减少“灰氢”。使用后者来推动氢能发展,无异于掩耳盗铃。
东亚前海证券研报就认为,绿氢应当是未来制氢的趋势,并且预测到2050年,绿氢将占到氢气总供给的70%。
宝丰能源(600989)(600989.SH)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绿氢制备企业之一。早在2019年,宝丰能源已经启动了大型光伏发电制氢项目。
12月9日,宝丰能源网上答复投资者时表示,目前已经有10台电解槽投入生产,剩余20台还在调试中,总产能预计可达2.4亿标方(即2.14万吨)氢气;自2022年起,每年将新增30-40台电解槽制氢设备投入运营。
目前在建的全球最大光伏绿氢项目则来自中国石化(600028.SH)。11月30日,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预计年产绿氢可达2万吨,将在2023年6月建成。
此外,不少新能源公司,如金风科技(002202)(002202.SZ)、晶科科技(601778)(601778.SH)等,也都在布局绿氢生产。
阻碍绿氢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制备成本过高。根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为35900元/吨,数倍于天然气制氢的12796元/吨,以及煤制氢的10233元/吨。
图片来源:《天然气制氢技术及经济性分析》
简单来说,绿氢生产就是用可再生能源发的电,通过电解槽分解水产生氢气。
因此,要降低绿氢的成本,一方面是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就是改进电解槽技术――降低设备成本,提高能源效率。
根据不完全统计,阳光电源(300274)(300274.SZ)、林洋能源(601222)(601222.SH)、威孚高科(000581)(000581.SZ)、隆基股份(601012)(601012.SH)、吉电股份(000875)(00875.SZ)、科威尔(688551.SH)、先导智能(300450)(300450.SZ)、明阳智能(601615)(601615.SH)等已经在开发或具备制氢电解槽技术。
12月16日,隆基股份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目前电解槽业务还未形成收入,公司的电解槽主要是面向工业生产,抖客网,比如氢气可以用于多晶硅的生产。
明阳智能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电解槽相关技术开发正常,没有更多可以披露的信息。
不过,中国银河(601881)证券研报也认为,考虑到成本因素,以及市场需求增加,工业副产品制氢的灰氢以及蓝氢都还有增长空间。
不易储运的氢气
生产出来氢气,需要先储存起来,然后运输到指定的地方,再加注给燃料电池汽车或其他设备。
氢是元素中最轻的,氢气在常温常压下密度仅为0.0899千克/立方米,因为高密度储存一直是一个难题。
东亚前海证券研报将目前的主流储氢技术总结为:高压气体储氢、低温液化储氢、固态储氢。
民生证券研报则分别指出,气态储氢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方式;液态储氢密度大,适合远距离运输,但成本高、能耗大;固态储氢的各方面指标都很好,但投资大,技术尚未成熟。
图片来源:东亚前海证券研报
不同的储氢方式,也决定了不同的运输方式。根据民生证券研报给出的预测图景,目前以车载的气态运输为主,低温液氢、管道运输为辅。而到2050年左右,氢气管网将密布于城市、乡村,车载储氢将采用更高储氢密度、更高安全性的储氢技术。
目前来看,氢气的储运仍存在不少难题。《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就列举了一系列针对氢气储运的突破工程:30MPa公路用管束集装箱设备、70MPa 铝合金内胆储氢瓶、90MPa 固定式储氢容器、液氢储罐、 有机液态反应器、固态储氢用反应器等。
在这些技术难关上,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已经披露了相关技术储备或研发进展。
原标题:【暴涨82%,氢能明年取代锂电成C位?机构明确这些投资机会】 内容摘要: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PP Author 魏亚霖 临近2022年,A股氢能板块再度爆发。2021年一整年,氢能概念都非常火热。截至12月16日,今年以来氢能源指数已上涨了82.12%。 这只是开始。11月,有业内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5811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