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 洪水中的 Web3 方舟

被 Web2.0 各大平台支配的人们渐渐变得麻木。每天睁开眼我们看到了我们意识中想要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抖客网,闭上眼我们默默对自己说:「这样好像也不错」。不可否认,Web2.0 带我们进入到了全新的时代,且仍在改变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认它存在着毁灭性的问题。Web3.0 所畅想的美好未来是否真的那么美好、是否真的会到来,它是否能解决或将那些现存的问题最小化,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将问题看清,摸索在当下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1)Web3 作为测试平台,2) 作为补充,(3) 作为批判。至于第一个,Web3 可能是一种开放的实验平台,其成功最终将被现有架构所吞并。测试平台暴露出各类不足,例如,Web3 数据库结构的低效在长远阶段无法显现任何优势。随着 Web3 的各个方面与 Web2 一起蓬勃发展,甚至增强了 Web2 的价值时,第二类互补性结果就会发生。Twitter 似乎就是这种情况,它可能是 Web3 最大的用户入口,并且很显然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种结果是最极端的,我们或许认为 Web3 是对 Web2 的一种内在批判。Twitter、 Facebook 或者 Paypal 的成功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 Web3 的失败,目前来看,更新换代似乎是必要的。

移动设备及其 app 商店、表情包、相机、通知以及最重要的持续性的触觉感而存在,这也是与「Web2」社交网络的完美搭配。每一个新手机购买者都是潜在的重度社交用户,而且迅速形成的密集关系网络,几乎没有人能抵御得了此等诱惑。

这种对用户的「锁死」可以说是当今引发愤怒的根源。然而 2004 年的 Web2 被认为是市场端的失败,而 2021 年的 Web3 被认为是用户端的失败。我们是一群未能通过棉花糖测试的人,总是为了更少的摩擦、更多的多巴胺和更短的反馈周期而进行优化。我们声称想要更丰富的体验,支持独立的参与者,鄙视中心化并需求更有价值的关系串联和更高质量的内容。但随后我们打开了我们的手机。因此,Google、Facebook 和 Twitter 在基于数据的广告变现和优化用户体验所取得的成功现在来看是问题,并不是解决方案。

参考目前最新科技时代的发展轨迹,这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悲观。许多人们认为在 2004 年就能实现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和盲目乐观。现在我们正处在的情景虽然既是中心化的也是混乱的,但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坏和难治愈。移动端互联网及社会转型仍在让数十亿人涌入 Web2 的世界,且这次转型也是人类创新及互联的起始。在算法操控和社交网络的巧妙激励面前,是数十亿怀揣自由想法的人们。他们不是提前编程好的机器人。事实上,他们将决定着未来。但他们也不会仅仅基于去中心化这个模糊理想来做这件事。如果 Web3 能够真真切切的对他们生活带来便利,他们将会把传统网络系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是一套充满想象力的架构,它可以直接回答出 Web2 最致命的问题,因为从它出现至今已经将近 20 年了:所有权、治理、开放性、激励、声誉。在许多方面,Web3 提出的解决方案与社交网络提供的解决方案正好相反,对用户、创作者和开发者来说都更有利,更看重团队和个人的输入端,而不是让网络所有者或运作方拥有更多的掌控权。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对于更多人会更有利,那么 Web3 会取代 Web2 吗?又为什么不会呢?

「Web3」的含义是指对迭代的期望。在技术上,版本是更新换代者。当新模型出来时,我们升级换代,旧模型随即被替换并被遗忘。

但问题是,这绝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长期战略,至少这不是在以促进建立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为目的。用户生成的数据很容易受到一系列次级优化的影响,例如 Goodhart』s Law,其使用「某标准」作为「评估系数」以降低该标准的价值。如果你在 Google 上以中性网络链接建立网页推荐排序,你将很快采用某种被「标准」所误导的 SEO 策略。如果你是在亚马逊上,需求用户的评论,那么你很快就会被虚假评论所淹没。如果你正在使用 Facebook 上用户推荐算法,你看到的内容都将是你个人意识中想要看到的内容。

谎言、炒作和机器人:人们仍然可以选择创建一切他们想创建的东西。然而,在名誉激励机制下,人们希望其身份能够尽量多地积德。这也帮助人们能够更好地找到行善的机会。

某种程度上会——Web2 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被 Web3 系统更好地执行,两个强大系统将共生且平行运行。

__

由于各大公司会根据各类「标准」作为优化的维度,导致这些 ” 标准 ” 的相对竞争优势也会逐渐消失。其结果是,这些公司自然而然地为了保持自身优势,被迫增强其对用户的管理和操控能力。事实上,数据就像是一种减少摩擦、改善体验和集中聚合需求的方式,将所有过去系统的劣势进行重做,并取了一个新的绰号,实际上两者并无太大差别。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成功的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平台,而是聚合器,它们锁定了客户需求并实施中心化管控,尽管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提供了不错的用户体验。

2004 年,「Web2」在一次会议上得到普及,该会议试图提出同样的问题「Web2 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首届 Web2 大会的组织者认为,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整个产业「迷失了方向」,此时我们需要注入信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说法指出,垂直整合的门户网站,如 American Online 和 Yahoo,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困住了用户及其数据,并阻碍了小型初创公司的创新发展,最终引发了泡沫及其破裂。起初 Web2 是关于理解和模仿开源运动的理念和设计概念,但同时也也让我们看到了像 Google 和 Amazon 这样的,虽资源枯竭但公司依旧在扩大增长的成功案例。

我们很难去责怪他们使用这种做法。因为他确实很有效!Twitter、Facebook 和 Google 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这种机制对于「平台」来说并不新鲜。开源社区的巨头-微软在其鼎盛时期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但正是智能手机的开发和爆炸式增长才让它如此凶猛。

新的工作和协作模式:Web3 的商业模式是鼓励协作的。在 Web2 中,所有的收入都是奖励给输出端的(针对已发布的内容做广告,订阅已完成的作品)。在 Web3 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输入端的商业模式。众筹和社交代币让人们能够在成本完成前对创作灵感进行投资,并鼓励从创作流程的最初所有参与者即可协助合作。

许多区块链爱好者似乎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随着 Web2 一词开始变得与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中心化社交网络密切相关,并且随着这些网络逐渐富含意义——然而这些他们的内部政策可被任意修改,这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我们经常听到加密从业者暗示说,去中心化应用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社区拥有的网络会更加公平,因为创作内容的用户将吸引更多参与者以持币者的身份进入到社区中,并融入到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中。内容的传播可基于例如声誉或专业性等价值维度,而非基于各类炒作行为。对于治理来说,如各类政策的指定,将是由整个社区趋势推动的,而不是由一小群高管及其手下根据自身利益而决定的。这种模式的魅力在于,其将会吸引更多的意见领袖,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并推动从旧社交平台向新社交平台的转变。

治理、个人影响和节制: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讨论的那样,相较于金钱的影响,所有权对社会的影响更大。在 Web3 中,个人在其持有代币的组织内是具有影响力的,使其能够推动决策制定,从而让社区更健康地发展。

内容所有权和相关权利:Web3 将所有权作为一个过程引入。随着 IP 在网络上被发布,IP 被印铸在链上以证实出处,并给予创作者传播权和使用权。这一切都落实在了个人层面而非平台层面。

无许可型开发和可组合性:现在的平台控制着其网络内的内容审核。这也使每个用户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在 Web3 中,开发是无许可的,因为许可权是与个人的声誉直接挂钩的。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与他们的身份有关,因此你在作出每个决定前都要思考你是否想要让你的身份一直带着这个决定的结果。协议上的所有一切,都是其他人可直接在其之上建立的基础。因此,每个人的工作无需从头开始,大家可以协同搭建,将所有人的工作成果当做乐高一样进行拼凑。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一切是否会发生。如果说加密能够带来什么影响,它似乎使「旧的」中心化社交网络,尤其是 Twitter,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中心化。有多少意见领袖利用他们的粉丝轻松以币的形式进行套现?又有多少重要的项目使用社交媒体寻找和招募参与者?是否还有别的渠道能够传销新的代币,让用户了解他们的使用场景和模因故事?我们还能在哪里炫耀我们的 CryptoPunks、Hashmasks 和 Bored Apes?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哪个比特币短线交易者会不盯着 Elon 的 Twitter 动态呢?社交媒体对于 DeFi 来说太重要了,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下一个热点是什么。毫无疑问,中心化平台的病毒化扩散效应对于加密营销和社区是如此的有价值。

本文来自 darkstar.mirror,论述了当代 Web2.0 平台所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 Web3.0 未来可能存在的形态。律动 BlockBeats 对全文进行了翻译:

NFT 的意外惊喜:越来越明显的是,在开放的、可互操作的世界计算机上的某些物体的价值已经可以媲美真实物体的价值了。虽然大家都还没搞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但就 NFT 是区块链式架构下所独有的形式而言,这将是一个相当大的优势。

此循环触发了大量的新用户和高度参与的用户的涌入,这种事态在技术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原先世界各国那些无法实现上网自由的人们,现在却成天查看他们的新闻推送。每一家庭和个体的「关注」都增加了体验的价值、相互连接的深度以及网络的病毒性扩张。移动端和社交成为了第二大脑,「推送通知」成为了第六感。因此,即使内容创建者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知道这场「游戏」是被「操控」,但他们无法抗拒这个巨大的机会。也许,他们推断,如果他们的品牌或发明是领域内的第一个,而且它是最棒的,那么它可能成为少数几个发展得如此之快,并且已经达到了某种逃离速度以挣脱社交网络漩涡的公司之一。毕竟,它确实发生了。社交应用及内容将独特性、设计感及运气成分组合的恰到好处,正中红心,这使其在数小时内获得了数百万的用户。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才华和资金注入这些平台,添加了更具吸引力的媒介和互动性,在不增加网络成本的情况下促进了更深入的参与度。尽管有人抱怨这是不公平的做法,可能会使人上瘾,但这一切都让网络变得更加重要。大量用户持续不断地涌入。

原标题:【Web2 洪水中的 Web3 方舟
内容摘要:被 Web2.0 各大平台支配的人们渐渐变得麻木。每天睁开眼我们看到了我们意识中想要让我们看到的东西,闭上眼我们默默对自己说:「这样好像也不错」。不可否认,Web2.0 带我们进入到了全新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6366.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FOMO 情绪涌入 NFT,会重蹈动物币崩盘覆辙吗?
下一篇:仿盘和诈骗项目横行,NFT治理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