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龙”中成立最晚的云从科技(688327.SH),即将完成IPO最后冲刺。
图/上交所官网
2022年4月29日,人工智能企业云从科技在科创板开启了招股环节,公司此次IPO拟募资37.5亿元,其中8.13亿元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8.31亿元投入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14.12亿元投入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剩余6.93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图/云从科技招股书
不过在公司5月17日的发行通告中得知,云从科技最终发行定价为每股15.37元,如果发行成功的募集资金总额为17.28亿元,扣除1.01亿元的发行费用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仅剩16.27亿元,较此前计划募资的37.5亿元相差甚远。以此次发行价总股本计算,公司发行市值规模约为113.8亿元。
募资大幅缩水的背后,云从科技近三年的累计亏损其实已经超过了20亿元,虽然人工智能行业想象空间巨大,但公司面临的是与全球多个互联网巨头高强度竞争。此外,逐步暴露的财务风险还在步步逼近云从科技,公司未来的发展之路可谓是充满着迷雾。
01
2021年减亏依旧难言乐观
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的云从科技,抖客网,已经是领域内的代表型企业。
云从科技目前主要产品及服务分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两大块,一方面凭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另一方面,公司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赋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应用场景,为客户群体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图/云从科技招股书
2019-2021年,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分别以5.97亿元、5.15亿元和9.34亿元,占据了总营收76.52%、68.5%、87.28%的比重,是业绩贡献最大的业务。
图/云从科技招股书
得益于在人脸识别、跨镜追踪、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感知认知领域具有算法技术优势,拥有平台化能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覆盖感知、认知、决策的全链条,云从科技是目前少数具备完整技术覆盖的人工智能企业。公司连同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也被市场合称为“AI四小龙”。
不过,目前公司仍有较大比例的非核心技术营收比例,且整体处于巨额亏损状态。
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于2019-2021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07亿元、7.55亿元、10.76亿元,营收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收入下降6.51%后,于2021年迎来了42.49%的同比增长。
其中2019-2021年核心技术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53.94%、69.82%、68.43%,至今仍有近1/3的主营业务收入来自第三方的软硬件产品。
图/云从科技招股书
而在归母净利润方面,公司2019-2021年分别亏损6.4亿元、8.13亿元和6.32亿元,尚未实现盈利。截至2021年末,公司合并口径累计未分配利润达到了-22.16亿元,存在大额的未弥补亏损。
并且,2021年虽有减亏态势,但主要改善原因来自于费用率的减少,而整体毛利率水平仍处于下滑态势中。
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亏损有所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的期间费用率由2020年的156.89%降至了106.35%。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费用率改善最主要因素却是来自研发费用率的减少。
2019-2021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2021年整体研发费用规模出现了下滑,叠加营收变动,2021年研发费用率同比大幅下降26.92个百分点至49.67%。
图/云从科技招股书
在毛利率方面,2019-2021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40.89%、43.46%、37.01%,较可比公司的2019-2020年平均毛利率59.99%、55.94%而言,均有一定差距。
并且,相较于2019和2020年主要销售火眼人像大数据系统、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视图汇聚分析平台等高毛利率产品而言,2021年主要是人脸识别门禁终端、智能人脸识别一体机等低毛利率的AIoT设备收入增加,因此毛利率出现了6.45个百分点的同比下滑。
图/云从科技招股书
目前看来,公司离实现盈利还有些遥远,而就在这漫漫盈利路上,公司将面临持续的高强度竞争压力。
02
行业空间虽大
但竞争激烈更甚
国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维持较高速的增长态势。
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轨迹可大致分为“三个浪潮”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单点技术实现突破,催生了人工智能在特定场景的初步应用;
第二个阶段,人工智能经历了对单点技术的聚焦关注,客户逐渐发现自身的复杂需求难以得到快速响应,转向寻求获取人工智能综合解决方案以实现对全业务链条的AI赋能,形成行业价值闭环;
第三个阶段,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预计将以用户体验的革命性提升为主要驱动因素,人工智能将尝试以人类与机器智能交互嵌入所有业务流程,联通线上线下数据,进行智能流量的再分配,大幅优化人类与智能的协同体验。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处于高速建设阶段,核心产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涌现出了包括发行人在内的大量人工智能企业。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291.4亿元,同比增速为30.8%。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逐渐趋于稳定,产业模式探索已基本完成,产业焦点从技术研发转向各行业多元化场景应用落地。未来随着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应用并形成协同效应,更多的创新应用将成为可能,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点。预计到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621.5亿元,增长率为28.8%。
前景广阔的同时,竞争压力也同样巨大,不仅国内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国内竞争态势也十分激烈。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究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层和技术层,其中技术层的深度学习算法理论、深度学习框架等领域差距明显。
在深度学习算法理论领域,近10年来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如:AlexNet、Seq2Seq模型、生成对抗网络、残差神经网络、Transformer模型等,只有残差神经网络来自中国学者。
在深度学习框架领域,根据全球最大的开源项目托管平台Github的数据,目前最为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为谷歌的TensorFlow和脸书的PyTorch。关注度排名前十的深度学习框架中,国内企业只有百度飞桨在列。
原标题:【三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的云从科技 该如何让市场重拾信心?】 内容摘要:AI四小龙中成立最晚的云从科技(688327.SH),即将完成IPO最后冲刺。 图/上交所官网 2022年4月29日,人工智能企业云从科技在科创板开启了招股环节,公司此次IPO拟募资37.5亿元,其中8.13亿元用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9159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