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草原上的金融需求 青海农信探索农牧业信用贷款模式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是一个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高原新村。在村口高大的牌匾上,“果洛藏贡麻村”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村里的民房坐落在整洁的道路两旁,抬眼望去,不远处的山坡上羊群在悠闲地散步觅食。

说起这些羊群,不能不提到背后的“金融”故事。以前,牧民在草场放牧,待小羊羔长成可以出栏售卖的羊,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虽然成本低,但是周期长。

在当地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下,许多牧民逐渐将放牧和饲料喂养相结合,在这种方式下,羊的生长周期可以控制在3个月左右。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方式的改革,农牧民对资金的需求应运而生。

青海省地广人稀、多民族聚居,面临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等情况,长期以来,农牧户存在缺信息、缺信心、缺信用的信贷“瓶颈”。对此,当地农信系统与当地行政部门合作,开展“双基联动”,将当地基层村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进行对接,创新出独具当地特色的信用贷款模式。

草原上的金融需求

果洛藏贡麻村是一个藏族牧业村,也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曾经这里水、电不通,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2014年,在政府帮助下,果洛藏贡麻村的132户牧民告别了游牧生活,从山沟里搬了出来,在县城边上的新村安家落户。

俄藏加也是从游牧生活到果洛藏贡麻村定居的村民之一。以前传统放牧,基本不需要资金投入,抖客网,只需要人力成本和草场的支出,大家都在草原上放牧,成本低,但是回报慢。

在草原放牧的时候,居无定所,根据草场的植物生长状况不同,羊群也在不停迁徙。羊群走到哪儿,俄藏加的临时住所就搬到哪。搬到县城后,俄藏加还是拾起来养羊放牧的“老本行”。

除了羊羔的购买成本支出,养殖方式的改革也是当地牧民资金需求的一部分。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原党支部书记才保告诉记者,“青海这边的藏系羊,如果单纯依靠放牧的话,生长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后来,在青海大学等当地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下,宁夏村牧民将放牧和饲料喂养相结合,目前羊的生长周期在3个月左右。这一方面减轻了草场压力,避免了过度放牧,另一方面也使得牧民纯收入有所提升。”

几年前,得知当地刚察县农商银行有优惠贷款政策,俄藏加试着向银行贷款几千元,启动家庭养殖生产。

在贷款的支持下,牧民的养殖效率和规模都得以提高,“在以前放牧的模式下,牧民几乎没有饲料支出,如今饲料拉升了畜牧成本,另外饲料养殖对畜牧业防疫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也是支出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才保解释称。

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俄藏加家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现在我家里养了200多头牛羊,再加上草原奖补、公益岗位等家庭总收入就超过20万元。”俄藏加告诉记者。

“双基联动”

2019年,才保不仅是宁夏村党支部书记,还被刚察县农商行聘任为当地支行的副行长。

这样源于当地行政部门和银行合作开展的“双基联动”模式,即两个基层的联动,这种模式是,基层村委党组织选派村干部,到农商行的支行兼任“村委行长”,全程参与贷前侦查和贷后管理,发挥金融业务侦查员、管理员、监督员的作用。而农商行选派行长或信贷员到基层党组织兼任 “金融村官”,发挥的是金融宣传员、推销员、服务员的作用。

刚察县农商行沙柳河支行行长周显俊,就是刚察县农商行派驻到果洛藏贡麻村的“金融村官”,在村里小小的“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双签”材料、合作贷款推荐登记簿等材料一应俱全,摆了满满的一桌。

在村委和行长的这种合作下,双方联合对当地逐乡逐村逐户进行全面摸底侦查,了解农牧民个人基本信息、生产经营能力、家庭收入、家庭资产等。会同村委专项成立评定小组,开展农牧户信用评定工作,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户,实行差异化的利率政策。

周显俊告诉记者,在“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中,村委行长和金融村官,共同负责包括设立合作贷款办公室、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贷款发放管理等流程。

信用贷款发放后,贷款能否按时还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共建“信用村”下,才保告诉记者,当地农牧民之间也形成了互相监督和互助的模式。以宁夏村为例,村里共有农牧民96户,为了更好管理并培养农牧民的金融意识,评级一致的农牧民10户一组,全村农牧民被分为多个小组。

银行对农牧民发放的信用贷款主要是采取按季付息的方式,但考虑到生产养殖周期,才保表示,不少农牧民难免有资金周转不开或者在外放牧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同一小组的农牧民可以先帮助付息,等资金周转后,再及时偿还。这样保障了村级整体信用等级,同时农牧民之间的相互监督进一步加深了良好金融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聊起当地牧民贷款的情况,刚察县农商行董事长赵海弘对当地行政村的住户和贷款金额情况“了如指掌”。“目前刚察县各‘信用村’的贷款是零不良。” 赵海弘表示。

实施信用修复重建

在对青海省内客户的信用建设中,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青海农信”)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通过深度融合,致力于实现信用体系建设全域覆盖,通过“党建+整村授信”的工作模式,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批量化作业,实现了覆盖乡村、社区、城镇、居民、农牧户的全域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农牧区重点领域和薄弱社会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在风控环节,除了“双基联动”的基本机制,地方的农商行还前置了权责划分和尽职免责的工作。对于遭受突发情况,无法按时还款的客户,地方的农商行也给予了充足空间,设置容时容差和减本贴息的后置缓冲。

在2017年7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秀麻村更尕太受自然灾害影响,无力偿还贷逾期贷款45730.63元,对此,同德县政府替更尕太还本贴息7244.3元,同德县农商银行减本贴息19470.82元,更尕太共获减本贴息26715.12元,还贷压力减轻后,更尕太偿还剩余本息结清逾期贷款。2019年7月16日同德县农商行再次向更尕太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6万元。

通过以点带面的信用修复模式,同德县农商银行累计对同德县3615户农牧户进行了整村信用修复工程。在信用修护后,实现了当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德县农商行负责人表示,在信用修复中,农商行一是积极取得当地党政部门支持,有效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精准识别农牧户、贫困户信用报告产生不良的原因,分门别类,找准信用修复方法,实施“谅解机制”“救助机制”,及时完成农牧户、贫困户信用评定,开通“普惠信贷”渠道,实现贷款需求对接;二是通过农牧户、贫困户信用修复重建,农牧户、贫困户结清贷款本息,不良记录逐步消失和归于零,有效破除了小额信贷和扶贫信贷投放对象存在不良记录的瓶颈,提升了信贷扶贫的活力;三是农牧户、贫困户信用修复增强了农牧户的信用观念和守信意识,在牧区,农牧户、贫困户开始了“要我还贷”到“我要还贷”的转变,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打造“农牧民自己的银行”

原标题:【源自草原上的金融需求 青海农信探索农牧业信用贷款模式
内容摘要: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是一个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高原新村。在村口高大的牌匾上,果洛藏贡麻村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村里的民房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690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豪悦护理期货巨亏近7000万复盘:做空焦炭焦煤 越亏越加仓
下一篇:严禁捆绑销售、纠偏畸高佣金 千亿意外险市场迎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