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彭成初:数据安全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首要痛点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个人隐私保护、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伦理挑战日益突出,绝大多数(92%)受访企业认为有必要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11月8日,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金融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彭成初在第四届上海进博会上表示,59%的受访企业认为数据全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首要痛点

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共同组成一张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网。作为业务链路长而复杂,业务覆盖零售、公司、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等,沉淀了大量的复杂数据资产的机构,商业银行受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影响,而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格外关注法律对技术及业务的影响。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的视频演讲中称,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2005年以来在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征信等领域陆续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制度。近年来,着力治理金融活动中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现象,以及不同意提供个人信息就无法获取服务的“霸王条款”。同时,督促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机构严格按照合法、正当、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使用和保管客户信息,规范机构内部为商业目的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充分保障消费者隐私和合法权益。未来,中国人民银行会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并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力度。

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平台金融新时代》一书中表示,凡是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数据公司,均应按合作的性质进行统一而有区别的金融监管,根据其介入金融业务的深浅程度,匹配相应强度的监管。有些要持有限牌照,有些可实行备案管理,有些则可通过合作的金融机构实行传统式监管,不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数据公司应按一般科技公司监管。

银行服务业进入数字时代

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此前银行业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面对经济减速的挑战,银行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

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速4.9%,比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6.4%和7.3%;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3.9%和3.8%,分别较上半年放缓0.5和0.6个百分点。疫情反复对服务消费、接触性消费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恢复速度较慢,消费动力不足。地方债发行节奏较慢,多地政府财政债务压力较大,致使基建投资不及预期。在政策不断趋严的背景之下,房地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6.4%,较上半年放缓0.6个百分点。环保限产、多地拉闸限电等供给约束影响上游原材料行业生产,终端需求疲弱制约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恢复。

“我国银行服务业进入过剩时代。GDP增长率已下降到5%左右,但贷款余额增长率仍对应于8%的GDP增长率,保持着12%的增长率。185万亿元的贷款余额,每年20万亿元的新增贷款,需要找到依托。”10月29日,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黄金老在“2021年四季度资管人沙龙暨苏宁金融研究院六周年论坛”上表示,我国金融业一直在为过剩资金努力寻找新战场。大企业、政府平台、房地产开发,都曾是主力。房地产、政府平台、大企业的负债率已经很高,抵质押物消耗殆尽,难以再加杠杆。个人部门、小微企业,成为加杠杆的重点。最近5年来,宏观杠杆率上升了26个百分点,其中住户部门就贡献了20个百分点(72%),政府部门贡献了8个百分点(45%),企业部门则减少了2个百分点(158%)。

另一方面,中国正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元。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快。Gartner预计,2024年中国企业IT支出规模将达到2912亿美元,年均增速6.04%。其中,银行业IT投入居于各行业前列,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431亿美元,年均增速5.29%。

银保监会数据统计,2020年银行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为2078亿元,同比增长20%。此外,银行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向3%靠近,部分银行科技投入占比甚至超过了4%。

“调研数据显示,银行业在金融科技的应用程度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进度方面平均得分高于资管业和保险业。”彭成初称,银行业对金融科技和数字化的应用程度分别为3.8和3.5,而资管业分别为2.9和2.7,保险业则均为2.8。近年来,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从单一的技术合作逐渐向数据、资产、基础设施等层面扩展。83%的企业认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非常紧密”和“较为紧密”,且“已经有成熟的合作案例”。与2020年相比,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加大科技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2021年受访企业明显加大了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78%的受访企业中科技人员占比超过40%。38%的受访企业拥有30项以上的专利数量,这一比例较2020年高出21个百分点。专利超过100项的受访企业比例由2020年的4%上升到2021年的15%,上升11个百分点。

场景新格局

“场景不是传统金融与生俱来的DNA”。中国银行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应运而生,客户乐于将自身需求充分融入各类生活场景中,一站式获取场景化、综合化的服务体验,同时期待服务提供方能够基于其个人特征提供差异化、 定制化的服务方案,而融到场景中的金融产品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金融场景建设对于行业深度和广度均有较高要求,同时突破多个场景难度较 大。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目标是提升银行的竞争力,服务于银行整体的战略定位和业务发展策略。数字化赋能的三大方向是更快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特色生态和场景建设能力、数据连接能力。”彭成初在上海进博会后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表示,与传统信息化转型不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要业务和技术双方深度参与,需要配套的顶层设计。解决业务技术融合一方面需要通过更“敏捷”的组织模式和配套机制使业务和技术部门目标一致,高效协同;另外一方面需要持续将解决业务问题,实现业务价值作为数字化的核心目标,特别是在转型前期应更重视业务类“速赢”项目的落地和效果追踪。

长期以来,银行业虽然掌握海量数据信息,却短于场景,在生态与数据连接领域也并不擅长。银行业如何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

“金融业唯有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才能强化金融创新的科技武装,全面提升我国金融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始终践行安全发展观,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增强风险识别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切实防范算法、数据、网络安全风险,共建数字安全生态,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讲话中表示,金融科技创新离不开互惠共享、开放包容的环境,金融业要在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创新产业生态。

原标题:【毕马威彭成初:数据安全是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首要痛点
内容摘要: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个人隐私保护、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伦理挑战日益突出,绝大多数(92%)受访企业认为有必要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4506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阿拉丁发放125万股股权激励 获浙商证券增持评级
下一篇:华夏银行:可持续 更美好 “焕新”品牌理念 开启新五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