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水”流何处?三重压力之下的市场重拾信心之路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2021年即将收官,2022年扑面而至,其流动性如何?“水”流何处

这取决于政策风向。12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四季度(总第95次)例会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或许,我们可以从四季度例会通稿中,找出“三性”、“总量和结构”等关键词,以及“稳地产”的宽松信号。

正如民生证券研报所言,货币宽松信号再度确认。央行对货币政策“更加主动有为”的表述,意味着未来货币将进一步宽松。宽松方式有两点,传统的降息降准等总量工具宽松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

货币政策何以行“稳”致远?中国央行已经给出了稳增长之策的答案。但不经意间,“宽货币”与“宽信用”再度横亘眼前,前者已至,后者未起。

市场眼中的稳增长“抓手”亦有所不同。有观点认为,光“放水”没用,稳增长,还得靠房地产。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宽货币及注册制等政策支撑下,A股结构化特征明显;市值构成而言——经济转型似乎大体完成,但现实中的映射则可能是另一番场景。

那么,三重压力之下的“三性”背后,市场投资信心何寻?

此时,一向对政策松紧、流动性敏感的A股看似反而平静:12月24日之后的交易日,虽有波动,但波幅极小。次日,12月28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均收涨。

似乎市场有所洞察——面对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国央行对货币政策取向方面也展现出更多的宽松意图 。

先从“三性”说起,“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的最新表述有别于此前“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之说,旨在针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尤其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预先研判、提前调整或布局;对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滴灌;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保持定力等。

如果比较2021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不难发现,当下对于防范外部冲击,央行或许更为自信。

其在第三季度货政例会中的相关表述是:“防范外部冲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在第四季度的例会通稿中,则变为“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一方面,删除了“防范外部冲击”,另一方面,增加了“三性(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与“逆周期”、以及“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等表述,足见“稳增长”之重。

东海证券就此认为,结构性政策持续发力。货币政策的提法上,新增“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前瞻性对应货币宽松要先于经济下行,精准性对应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支持,自主性对应不会因美联储紧缩而收紧国内货币政策。同时,新增“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作为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后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金融管理部门既要适度用好全面降准等总量工具,也要适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工具。”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更加主动有为”则意味着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更为进取。

此外,三季度例会中有关房地产的表述是“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季度例会则变为“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细究之,“三性”也不乏政策自信。这是因为,美联储加息被普遍视为2022年全球最大的宏观风险;但市场共识是“2022年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掣肘比较有限”。中国央行亦多次表示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假以佐证的是,为稳增长,中国央行近期相续祭出降准及调降LPR等措施;而美联储为控通胀,则在加快QE减量且酝酿加息;换言之,经济周期错位之外,二者政策松紧迥异——中美政策周期已进入实质性的完全反向阶段。

中金公司认为,从距离较近的历史经验看,此前中美政策周期错位共有两段,一段是在2014年底到2015年底(中国从2014年底到2015年底美联储首次加息前,共有四次降准、六次降息;美国则在2014年10月刚结束QE3减量并逐步酝酿加息)、以及2018年二季度到年底(中国央行2018年4月开始三次降准;美联储在此期间持续加息并缩表直到2018年12月)。不过,由于2018年处于美联储紧缩的末期(最后一次加息为2018年12月)、中美利差也处于过去几年间最窄水平,因此从货币政策松紧度和利差水平比较看,当前更接近于2014年底美联储减量结束后到2015年底美联储首次加息前的情形。

而“2022年持续下行的PPI、趋于下行的核心CPI、与 PPI 转负同期发生的CPI短暂上探3%,总体上将不再对我国货币政策形成紧约束。”平安证券研报分析,“当然,原油价格的走向是个值得关注的不确定性来源。”

其实,“中国政策在一定意义上也会‘影响’美联储加息节奏,例如2016年和2018年均延后甚至逆转了美联储加息周期。”中金公司称。

那么,中国的货币政策何以行稳致远呢?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近日就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进一步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具体来说,抖客网,主要体现为三个“稳”:

A,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B,金融结构稳步优化。今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已经支持超过42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精准施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支持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货币政策“水”流何处?三重压力之下的市场重拾信心之路
内容摘要: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2021年即将收官,2022年扑面而至,其流动性如何?水流何处? 这取决于政策风向。12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四季度(总第95次)例会明确:稳健的货币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65128.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推动财富管理行业迭代变革,恒天财富获评金桔奖“最佳财富管理机构”
下一篇:连进“两航”!招商积余再购南航物业 持续扩大航空赛道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