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上市央企“勇挑大梁”

K图 BK0683_0

  央企是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紧密相连,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

  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迎来攻坚之年与收官之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发布以来,沪深交易所市场总计445家央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体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长期价值投资凸显。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国企改革目前已进入到全面深化阶段。上市央企深度布局国民经济重要领域,为我国供应链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而伴随本轮国企改革的全面推进,央企降杠杆、减负债初具成效,上市央企的资本利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中流砥柱显经营韧性

  央企科创实力稳步提升

  沪深市场央企的“稳定器”作用继续凸显。今年上半年,央企以仅占深市上市公司6.78%的数量,创造了1.38万亿元营业收入和877.21亿元净利润,分别占深市整体的14.92%和14.33%。2021年,沪市央企实现营收25.67万亿元,净利润2.48万亿元,相较2019年而言,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8.2%。

  截至今年9月30日,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有262家,占比一成左右,其中主板238家,科创板24家。沪市央企市值逾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三成,较2020年初增幅超过7%;深市央企183家,约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6.78%,总市值3.57万亿元,占比11.27%。

  沪市央企近五成聚集在制造业,近三成分布在电力供应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以及建筑业,涵盖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例如,居于产业链上游的中国石油2021年经营业绩创近七年最好水平,2022年上半年继续实现近35%的营收增长;中下游行业中,中国移动打造数字化转型收入“第二曲线”,收入增长走出拐点突破。此外,科创板上市央企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发挥表率作用。时代电气作为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实现了列车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华润微的新一代高性能中低压功率MOSFET产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铁建重工成功研制了世界最大直径全断面竖井掘进机以及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等一系列高性能装备。

  深市央企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三大领域特色鲜明,分别拥有企业家数29家、47家、18家,分别占深市央企总数的15.85%、25.68%和9.84%。今年上半年,深市先进制造业央企实现营收1800.07亿元,同比增长12.81%,实现净利润123.78亿元,其中正极材料龙头当升科技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幅达到204.92%,净利润增幅达到104.06%。同期,深市25家数字经济类央企实现盈利增长,12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30%,其中军用电子元器件龙头振华科技、国防军工龙头中航光电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6.98%、35.45%。此外,超过八成绿色低碳行业央企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实现增长,超过四成公司营收与净利润齐升,如深耕新能源领域多年的长安汽车,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高达238.74%。

  当升科技证券事务部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近年来,公司在国资委党委、矿冶集团党委和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思想观念转变、公司治理模式转变及经营机制转变。公司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营业绩连续3年实现高速增长。

  “我们先后开展两轮员工股权增持计划。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使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保持激情与斗志,克服困难与压力,在为公司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同时分享公司改革发展成果。”当升科技上述人士表示。

  近年来,央企的科创实力和研发投入得到稳步提升。截至9月30日,科创板央企24家,2021年合计实现营收1162.0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23.73亿元。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央企总资产、净资产分别合计3056.12亿元和1657.08亿元,在全部科创板企业中分别占13.17%和12.15%。此外,2021年沪市262家央企研发支出合计3601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52.6%,年均增幅达23.5%。科创板上市央企已汇聚超过1.5万人的研发人才团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超过7000项。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团队认为,央企高股息、高分红的特性,使其具备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率,安全垫可更好抵御市场冲击。2010年以来,央企整体股息率长期高于A股整体。截至9月16日,A股央企整体股息率为3.3%,显著高于A股总体的1.9%,高股息特性使得央企具备更显著的安全垫。

  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不断深入

  近年来,央企深入实施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企业间同一业务或同质业务的整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央企上市公司共实施31家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合计4345.47亿元,分别占深市整体的12.75%、41.23%,一批体量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相继落地。例如,天山股份整合中国建材旗下水泥资产,交易金额为深市历史第二大,公司资产和产能规模跃升行业首位;中信集团将特钢资产注入大冶特钢,实现集团特钢板块整体上市,成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特钢上市公司;全球装机量最大的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吸收合并ST平能,实现国家能投集团新能源板块整体上市及龙源电力回归A股。

  2018年以来,深市央企通过收购民企,实现双向混改案例共12单,涵盖机械设备、建筑装饰、电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央企与民企战略互补、共赢协同融合发展,提升了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深市央企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以混促改,2021年有13家公司新引入了持股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例如,西部建设通过非公开发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海螺水泥,双方合作实现了混凝土行业龙头和水泥行业龙头的强强联合;东华科技借助非公开发行引入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煤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活力。

原标题:【证券时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上市央企“勇挑大梁”
内容摘要:央企是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紧密相连,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 2022年, 国企改革 三年行动迎来攻坚之年与收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57077.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中信建投:银行板块核心主线逻辑依然是优质区域银行
下一篇:买买买!南向资金连续27天买腾讯 8月以来豪掷近150亿!还逆势抄底这些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