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持续多年的专业化与一体化路线之争,因为这一标志性事件,貌似进入了终章。
9月22日,通威股份发布通告,计划于江苏盐城投资40亿元建设25GW组件产能。通告一出,光伏板块市场震动。作为硅料、电池片的双龙头,通威股份转头做光伏组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会不会是降维打击?其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近日,赶碳号就此向几家头部的光伏企业请教,得到的答案却与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不太一样。几家企业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传说中的靴子落地而已,行业对此早有预期,“该来的总算来了”。甚至有人说,在光伏产业一体化浪潮中,作为一家电池片龙头,不做组件才不正常。
01在一体化面前,为何专业化完败?
通常来说,光伏制造业所处的制造业也好,大化工行业也好,产业链分工协作是常态,绝大部分行业都很难从头干到尾,吃干榨净。但光伏行业,却恰恰是个例外。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光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很明确:比如合盛硅业专注于工业硅,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专注于硅料,TCL中环专注于硅片,爱旭股份专注于电池。但是在这一轮周期中,垂直一体化已成为趋势,不可阻挡。
头部公司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都是垂直一体化企业。曾经在第一梯队、但现在已经有些掉队的阿特斯,在其招股说明书(注册稿)中就承认:不及同行业公司业绩,主要原因是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强手如云的光伏江湖里,不进则退。就在上周,已经过会的阿特斯中止上市。
头部光伏企业纷纷选择一体化,主要是因为:
第一,光伏制造业的主产业链各环节间相互匹配程度极强。一体化无疑能有效保障上游原材料供应,缓冲上下游的市场波动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其次,从“自主可控”角度,组件企业能够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制造环节实施全面、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从而靠过硬的质量,在终端市场建立起品牌和口碑。
第三,全产业链运营,有利于组件企业加强对光伏行业各个关键环节的把控。各生产环节从排产供应、质量管控、物流运输和发电应用等方面协同运营,当然能提高在行业中的议价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战略太重要了。
阿特斯的确犯了轻视一体化的错误,就像执迷于多晶拒绝单晶一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阿特斯认为,一体化不过是组件企业的一种被动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件利润空间被压缩。企业被迫提高制造一体化程度,是为从更多的制造环节中获取利润。
赶碳号总结,当下光伏行业已经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产业链较短,比诸如化工、钢铁、有色这些大行业要短得多,大致只有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
二是各主要环节间依存度极高,价值链刚性传导,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是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轮强势周期中,每一环节都出现了一家或两三家核心企业;
四是技术越来越成熟完善,行业从成长期步入成熟期,而且正在迎来真正的大爆发。
正是上述这些行业特征,才让光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有了实现的可能。
当然,一体化并非是绝对的、片面的一体化,应该是“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协作”。而且,就“一体化”本身而言,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高,战略组织能力、业务运营能力、产品市场客户能力更强。可以说,一体化,是一门硬功夫。
除了阿特斯以外,爱旭股份在单一专业化上也吃过亏。去年硅料价格开始上涨,专攻电池片技术的爱旭股份就公开诉苦:
自己专业化路线,无法对抗光伏一体化企业,以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少数企业的牢骚和苦闷,已经无法阻挡光伏一体化发展大趋势。这已成为行业共识。
晶科能源认为,垂直一体化能力是光伏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必备能力。
晶澳科技坚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定为公司的战略。
但如果说一体化方面起步最早、做得最成功的当属隆基绿能。隆基绿能当年能快速扩大组件市场份额,就是充分利用了一体化的优势:用硅片环节补贴组件,使其组件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赶碳号估计隆基绿能是最能理解通威股份为什么做组件的。因为,隆基与投资者沟通时曾大方承认过,由于通威有上游硅料,中游有电池,在组件的成本上肯定有优势。
02下游一体化提速,中游电池面临被挤压风险
人们所熟知的,早年家电零售行业,正是渠道端对于制造端形成挤压甚至绑架,才有了当年董大姐怒怼黄光裕后自建渠道。平台、终端的价值绝对不容小觑,终端用户往往是一个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的最后也是最重要一部分。就像三星,从芯片到面板到终端,一定会有品牌终端出口,就像华为,从B端业务向C端业务的拓展。
如前所述,光伏产业链主要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前三个模式都是TO B,只有组件是TO C。前三个环节,商业模式又有不同。比如硅料普遍签订长协订单,硅片最近一年也陆续出现长协订单,但是电池片却不会出现长协订单。其中一个原因是电池片的技术迭代很快。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池片是组件企业的命脉。既然是命脉,就要“自主可控”,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光伏企业在投建产能时,电池片和组件通常都捆绑在一起。上规模的组件企业一般不会单纯依靠外部采购的电池片,让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这正是垂直一体化提速的重要原因。比如晶澳科技,就要求光伏组件的80%产能必须使用自产的电池片;晶科能源也明确提出,要继续提高一体化水平。
今年上半年,全国组件出货量为123.6GW,前五大组件企业出货量占比为63.65%,前十大组件占比80.18%。这些正在提高一体化程度的组件企业也决定着对上游电池片的采购量。
赶碳号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据PV InfoLink统计,今年上半年晶硅电池总产量约135.5GW。TOP5的通威股份、爱旭股份、润阳股份、中润光能、捷泰科技,总出货量约59 GW,占43.54%。另有投研机构统计,TOP5出货中,通威出货约为22.5GW、爱旭出货约为17GW、润阳出货约为13GW、中宇出货约为5GW,捷泰出货约为3GW。
这些机构的统计都明确说明,未包括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出货量。
如果综合考虑一体化企业的自用部分,各家电池片的真实出货量排名,估计还要发生重大调整。
由于各家企业在2022年中报中未详尽披露,基于上述统计逻辑,赶碳号整理了2021年上市公司的通告。我们发现:隆基绿能的电池片产能仅次于通威股份;电池片行业老二爱旭股份其电池片产能和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大体相当。在电池片领域名义上处于行业第五的企业——捷泰科技,其6.2GW的产能,在头部组件企业面前,只有被集体碾压的份。
根据上市公司通告整理;2021年公司部分业务产能
原标题:【洞察|硅料巨头做组件,是鲶鱼乱市场,还是被逼上梁山?】 内容摘要:光伏行业持续多年的专业化与一体化路线之争,因为这一标志性事件,貌似进入了终章。 9月22日,通威股份发布通告,计划于江苏盐城投资40亿元建设25GW组件产能。通告一出,光伏板块市场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5727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