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梦清江:湖北宜都推进江河综合治理

  清江,长江一级支流,在湖北宜都注入长江。常年不高于23℃的水温,为鲟鱼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素有“世界鲟鱼看中国、中国鲟鱼看清江”的说法。

  

  2016年开始,宜都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自筹资金近3亿元,全面拆除清江、渔洋河养殖网箱,推动“鲟鱼上岸”,建成全球单体最大的室内工厂化养殖车间,鱼子酱年生产能力突破100吨,是网箱拆除之前近两倍,推动了鲟鱼产业从无序扩张到良性发展的跨越。

  

  与此同时,宜都加大境内长江、清江、渔洋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宜都,感受鲟鱼产业给宜都带来的变化。

  

  上岸的鲟鱼

  

  清江古称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而得名。

  

  得益于清江良好的水资源优势,上个世纪90年代,清江宜都段高坝洲库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到2016年,全市网箱面积达到86.5万平方米,养殖户555个。其中高坝洲库区78.4万平方米,养殖户478个。

  

  然而,水产养殖的无序扩张也造成清江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环境脆弱。宜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春燕说:“当时密密麻麻的网箱布满整个江面,堵塞航道,清江不清,美景不再。”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从根本上解决清江水环境污染问题,2016年,宜都决定全面拆除境内长江、清江、渔洋河养殖网箱,还清净之水于江河

  

  经过多年发展,宜都清江库区鲟鱼养殖量已占到全国近三成。如何做到拆网箱不拆产业?宜都市委、市政府引进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投资10多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陆上人工鲟鱼养殖基地,推动“鲟鱼上岸”。

  

  走进位于高坝洲镇的清江(宜都)鲟鱼谷养殖基地,连片的鲟鱼养殖车间连为一体,重达上百公斤的鲟鱼在池中自在游弋。公司负责人季坚义介绍,基地现有110多万尾成年鲟鱼,品种数十个,既有常见的杂交鲟,也有欧洲鳇、达氏鳇等珍稀品种,相当一部分是原清江库区网箱上岸的鱼。

  

  规划面积1650亩的清江鲟鱼谷,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元,2018年动工建设,2019年一期4.5万平方米养殖车间建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车间。目前,公司养殖车间总面积已超过6万平方米。

  

  为破解“鲟鱼上岸”技术难题,清江鲟鱼谷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突破了循环水养殖、冬化、海化和量子高能水健康养殖鲟鱼等全球行业首创、独创技术,先后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受理实用新型专利13项,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还联合在清江鲟鱼谷设立“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保鲜与贮运岗位、鲟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两个工作站,参与鲟鱼养殖、加工,力促鲟鱼养殖和加工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为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清江鲟鱼谷还建成了湖北省首个鲟鱼养殖渔光互补项目,在车间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用于车间能耗供应。

  

  “以往整个清江高坝洲库区鲟鱼产量约1万吨,目前鲟鱼谷已经接近这个规模。”宜都市水产服务中心主任王德胜说,车间养殖占地少,通过气泵和水循环、生物吸附降解等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同等养殖规模,节地99%,节水95%以上,饲料成本节省30%以上,供氧用电量减少一半以上。

  

  2016年以来,宜都发展鲟鱼养殖企业3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从业者千余人,清江(宜都)鲟鱼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工厂化鲟鱼养殖基地,生产的鲟鱼系列产品远销欧洲,宜都也因此获得“世界鲟都”的美誉。

  

  美丽的乡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地处清江库区,山灵水秀,风景宜人,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谜语村”。青林寺村拥有5公里清江岸线,高峰期全村养殖网箱面积达24万平方米,120多户村民参与养殖,约占全村人口的40%,曾是全国有名的鲟鱼养殖大村。

  

  鲟鱼上岸,渔民上坡。如何解决网箱拆除后渔民生产和生活问题?宜都出台了库区网箱养殖受灾户救助和扶持办法,引导渔民上岸转产。同时,不断加大清江沿线红花套、高坝洲、五眼泉等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鲟鱼产业发展,推进农旅融合。

  

  近年来,宜都以清江(宜昌)康养产业国家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青林寺谜语文化积淀,将“青林谜镇”作为宜都“十四五”重大文旅康养项目进行打造,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37个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特色小镇。

  

  通过持续不断投入,青林谜镇项目已先后建成青山湖水上运动中心、青林乐园、桐树堰文化街区等景点。今年9月,以青林谜镇为主体的青林休闲旅游区通过文旅部门验收,正式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位于青林谜镇桐树堰街区的小镇奶茶店门庭若市,老板娘鲁志容忙得不亦乐乎。

  

  鲁志容是青林寺村首批鲟鱼养殖户,从8个网箱起家,发展到120多个网箱。网箱拆除后,鲁志容前往武汉打工,但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2019年底,她回到青林寺,看到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可相关配套服务尚未跟上,便回家开了个奶茶店。

  

  青林寺村党总支书记廖丰介绍,目前全村各类市场主体有近90家,有效吸纳了上岸渔民就业。去年村民务工收入2200万元,旅游收入约8000万元,总收入突破亿元。

  

  “蝶变”的不仅仅是青林寺。在清江鲟鱼谷所在地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村口石磨盘上的“鲟鱼小镇”,宽阔的“鲟鱼观光路”,随处可见的鲟鱼墙绘,还有名噪一时的全鱼宴……鲟鱼文化随处可见。

  

  该村党总支书记许长平说,紧紧依靠清江鲟鱼谷的天平山村,整合美丽乡村、移民后扶等资金1600多万元,打造“鲟鱼小镇”,大力发展鲟鱼观光旅游产业,同时发动群众参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镇两级投入资金,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一条以鲟鱼为主题的乡村运动休闲旅游线路正在形成。

  

  “早上从城区出发,沿清江骑行,一边看景,一边健身,中午还可以尝尝农家饭,是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家住宜都城区的袁必芹是位户外运动爱好者,鲟鱼小镇已成为她向“驴友”们重点推荐的骑行打卡地。

  

  近年来,宜都启动“两江一河”综合治理工程,长江、清江、渔洋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清江宜都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中华秋沙鸭连续8年飞临湖北宜都越冬,基本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与此同时,宜都先后新建了橘园路、宋高路,将宜都国家柑橘农业公园、青林谜镇、大宋山风景区、鲟鱼小镇等连为一体,形成了以清江为核心的乡村游环线,有效带动了乡村人流、物流、客流,催动一批村庄实现华丽变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现实。

  

  延伸的链条

  

  鱼子酱、鹅肝、松露,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美食。而鲟鱼鱼子酱因其稀有,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软黄金”。

  

原标题:【“鲟”梦清江:湖北宜都推进江河综合治理
内容摘要:清江,长江一级支流,在湖北宜都注入长江。常年不高于23℃的水温,为鲟鱼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素有“世界鲟鱼看中国、中国鲟鱼看清江”的说法。 2016年开始,宜都贯彻落实“共抓大保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73232.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冰雪运动能否热度不减
下一篇:日本为何不肯放弃捕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