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4日讯(记者 成琪)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作为2023年的开年大展,今天这“四大发现”的相关文物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荟萃一堂,这也是“四大发现”首次集结。1月14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预展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
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与之前的展览不同,这次展览是不同时空创作出来的、分别藏于不同机构里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文献,第一次最大规模的、集中的、系统的陈列展示。”
殷墟甲骨 文化根脉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使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为信史。
“殷墟甲骨”专题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殷墟甲骨”专题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重现的文明”以清末甲骨文被发现为起点,通过对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以及殷墟多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拉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序幕;“神秘的文字”详细讲述了甲骨的契刻载体、整治过程、书写契刻方式及工具,图文并茂地列举了象形、指事、会意等甲骨文的构造法则;“神奇的王国”讲述了商代占卜时的人物,并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了甲骨占卜的程序、甲骨卜辞的完整结构,揭开甲骨占卜的神秘面纱,透过甲骨文鲜活的记录,展现殷商王朝时期祭天祀神、天文历法、农耕农牧、田猎活动、寻医问疾等社会生活风貌;“探索的旅程”总结了一百多年来历代学者孜孜不倦探索研究甲骨文的历程,盘点了学者们对甲骨的持续发掘、考证,列举了“甲骨四堂”等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收藏历史。
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摄
“殷墟甲骨”专题共展出展品50种54件,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藏甲骨32种35片,国家图书馆馆藏其他展品18种19件。展品包括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5405,长43.5厘米,宽24厘米,共218字,内容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甲骨5509记录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甲骨6006经著名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与其他甲骨碎片缀合,确定了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确,还对《史记·殷本纪》所记载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问。
居延汉简 历史见证
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简文内容最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
“居延汉简”专题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摄
“居延汉简”专题包含“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单元。“有册有典”“流沙坠简”两单元溯源了简牍发展历史,系统介绍了居延汉简的三批重要发现;“居延汉塞”生动地展示了居延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戍边吏卒的重要职责,真实还原汉代边塞屯戍的军队面貌,其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公告敌情的“候望”、巡视天田痕迹的“日迹”制度、功过奖惩制度,以及武器装备情况、武器管理制度等内容;“大漠孤烟”“手不释卷”则从衣、食、住等后勤保障中展现戍边吏卒的日常生活,以及戍边吏卒在工作之余的学习情况,让大家得以窥见两千年前居延戍边生活的细节点滴。
“肩水金关”简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摄
“居延汉简”专题展出展品总计81种,155件。其中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共73种,147件,原件48件,仿制品99件;国家图书馆馆藏8种,8件。展品包括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塞上烽火品约》(仿制品)、《论语·知道》(仿制品)等,国家图书馆藏《“肩水金关”简》《癸亥诏》。20世纪30年代在居延地区发现的第一批一万余枚汉简,现绝大多数藏于中国台湾。其间流散出四、五十枚,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两枚,根据“肩水金关”简文可确定为居延汉简。本专题中另展有一枚70年代居延地区出土的现甘肃简牍博物馆藏“肩水金关”简,两枚分属两批出土的“肩水金关”简在本次展览中得以重聚一堂;《塞上烽火品约》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16号房址内,它是匈奴入侵居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的规定,示警办法包括了举示烽火、燃烧积薪等。
敦煌遗书 中古传奇
敦煌遗书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世纪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献,总数6万余号,展示了中古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敦煌遗书”专题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摄
“敦煌遗书”专题由“世界的敦煌”及“敦煌的世界”两部分组成。展览第一部分通过大事记、国内外收藏敦煌遗书简表、书影墙等多种形式,讲述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经历,回顾敦煌遗书在全世界的保护、整理与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则重点展现敦煌遗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吐蕃统治时期、归义军时期的内容,简要介绍了敦煌遗书在佛教、道教、摩尼教,以及所涉及到的四部典籍、社会文书、民间信仰等方面的表现。
“敦煌遗书”专题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整理了敦煌遗书的装帧形式,中国纸质古籍的大部分装帧形式都能在敦煌遗书中找到样本或雏形,观众可以在这里大饱眼福,一览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缝缀装等不同装帧形式。
原标题:【首次!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珍贵文物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集中亮相】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4日讯(记者 成琪)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作为2023年的开年大展,今天这“四大发现”的相关文物在国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95522.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