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高校黏合得更紧更牢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是个老话题,说了很多年,探索了很多年。如今再提起这个话题,还是有不少人脱口一个“难”字。让产学研融合真正落地,各地做了诸多尝试,记者在青岛的采访中观察到,他们紧紧抓住“消弭校企之间的不信任”和“打破信息不对称”做文章,走出了不少新路径,打开了另一番局面。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统筹创新主体、协调各类优势资源,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势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如何主导?学界、政府应该怎样做?实践中有什么阻隔,要怎样打破桎梏?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山东青岛、枣庄等地的多家企业、高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展开采访。

  

  企业种好“信任花”

  

  前不久,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橡胶轮胎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这个项目颠覆了橡胶磨耗机理等两项国际传统理论,发明了国际首创化学炼胶新材料,推动了我国橡胶轮胎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这个大奖就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项目的研发方向是由两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的,企业洞悉市场需求更敏锐,这也是由企业主导的重要原因。”国橡中心副秘书长、科研总监,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锐告诉记者,“整个项目的研发人员有4000多名,共计二三十家高校院所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参与了阶段性研发。”

  

  “企业与高校可以优势互补。产学研是否能够深度融合,信任至关重要。企业要相信大学的研发能力,大学要感受到企业的诚意。这其中企业作为主导,对产学研融合能否深入影响很大。”王锐认为,相互信任是他们项目成功的基底。“国橡中心由青岛科技大学、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而软控与赛轮又都是青岛科技大学孵化出来的,彼此间的信任与生俱来。”

  

  即便有这样深的信任基础,细节的处理也关系到合作能否深入。获奖项目中涉及一项橡胶废气处理工艺,他们找到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宫磊成立研发小组。当时行业里对橡胶废气的普遍处理办法为焚烧法,虽然简便,但能耗高、碳排放量高,会破坏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宫磊提出在常温下处理废气的生物法。该方法虽然低碳环保,但研发费用高、难度系数大。企业做了大量调研后,选择充分尊重宫磊的意见。

  

  “信任这颗‘定心丸’安神提劲,让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不断调整方向。”宫磊说,项目开始的半年时间进展并不顺利,企业不仅没有催促进度还投建了标准化无菌微生物实验室。最终他们不但找到了微生物、攻克了生物法处理橡胶废气工艺,还培育出100多种微生物用于橡胶行业之外的喷涂、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解决了更多场景下有机废气和异味的处理难题。待应用市场打开后,软控又乘势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开始产业化运营生物法技术,并邀请宫磊兼任总工程师。让参与专家兼任企业总工的方法推动产学研融合更加深入。

  

  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中既有天然信任,也有后天信任,愉悦家纺有限公司与青岛大学的合作就属于后者。由于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房宽峻曾与多家企业合作,在纺织圈里有知名度,愉悦家纺在2013年邀请其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当时愉悦家纺科技实力薄弱,引进人才比较难,我便动员企业投资、给高薪,建起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年便引进了20名研究生。”房宽峻说,自此,他便以科技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角色,不断为企业培养科研人才,并攻克了多个难题。

  

  “房宽峻领导的科技研究院让愉悦家纺科技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年销售额还从20亿元跃升至140亿元,其中新技术、新产品占比达到30%以上。”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国清说。

  

  “技术创新解决了我们很多痛点,”张国清介绍,“例如,印染行业普遍使用的圆网印花技术印花逼真度差,喷墨印花技术成本高。”房宽峻教授将数码印花的分色原理应用到圆网印花技术中,并改进了设备、工艺、原材料,建成了全球首条高精度圆网印花生产线。而后,他又带领团队建成全球首条高精度圆网印花和“喷墨+圆网”复合高速印花生产线,在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印染色彩饱和度提高了50%以上。

  

  “这是一种互相成就,如果没有企业的信任与投入,我的技术成果不会转化得这么快,更不会向世界前沿技术进阶。”房宽峻说。如今,双方合作更为紧密,他们又朝着人造纺织血管、暖红外面料等方向展开探索。

  

  院校多结“转化果”

  

  企业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界该咋办?“高校需要握牢‘指挥棒’,破除产学研深度融合梗阻。”青岛大学副校长李荣贵认为,高校职称评定对课题的评价标准曾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桎梏。“以往高校职称评定多看重以承接国家课题、发表论文为主的‘纵向课题’,轻视以服务企业为主的‘横向课题’。为打破这一桎梏,从2020年起青岛大学便着手修订了自然科学科研业绩分类分级评价办法,并于次年实施。”

  

  “新办法新增了社会服务型职称,‘横向课题’达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就可以晋升职称。”李荣贵说,新办法打通了课题评价体系壁垒,提高了科研人员参与“横向课题”的积极性。

  

  除了职称评定,2021年下半年青岛大学还重新完善了横向经费管理办法。原来要经过层层审批,如今只需项目负责人自主审核、签批即可。“以前最长可能需要半年时间,现在快则一两天便能办成,实打实的‘包干制’大大加快了研发进度。”李荣贵补充道,经费到账后学校扣除10%的管理费,剩下90%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此外,这10%管理费中的80%又被用作绩效奖励返还给课题组。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青岛大学于2021年补充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明确规定将转化净收益的85%奖励给成果完成团队。一系列举措立竿见影,激活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青岛科技大学破除产学研深度融合梗阻的做法是实行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下放”改革。“原先职务科技成果专利权100%归属学校,属于国有资产,改革后职务发明人或团队就可以与学校共同拥有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以第三方评估为准,职务发明人或团队可享受90%的收益,剩下的10%归属学校。另外,学校还会把这10%的收益与评职称挂钩。”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李再峰说。

  

  “高校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创新机制。”与企业打过几十年交道的青岛科技大学教授朱兆友认为,产学研融合的难点在于评价标准不同。“企业要的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高校老师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少研究是基础性和前瞻性的,与产业化有很大差距,这就导致没有实际成果之前,企业合作意向并不强烈。”

  

原标题:【企业与高校黏合得更紧更牢
内容摘要: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是个老话题,说了很多年,探索了很多年。如今再提起这个话题,还是有不少人脱口一个“难”字。让产学研融合真正落地,各地做了诸多尝试,记者在青岛的采访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3490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全球半导体市场仍处周期性低迷
下一篇:“武陵药都”新图景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