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雨》长演44年 引爆演出市场

  河西走廊深处,莫高窟卓然独立。

  

  取材于敦煌壁画,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初,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余场,已成为中国本土舞剧经典代表、敦煌文化传承与创新符号的《丝路花雨》,长演44年,于今年年初再次引爆演出市场、更圈粉数亿网友。

  

  历经风霜雨雪,这部随时代经历了起伏跌宕的舞剧,以其独特的形式讲述着这条独一无二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上古老而生动的故事。

  

  壹 就想着把剧做好

  

  2023年2月10日晚8时,甘肃兰州黄河剧院内座无虚席。

  

  苍茫大漠、琵琶伎乐、捧花飞天……曼妙深沉的古乐声中,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大幕轻启。

  

  三危山下,烟云缭绕中,千手观音营造出唯美画境。茫茫戈壁驼铃声声,通联欧亚的丝绸之路画卷徐徐展开。

  

  一个发生在盛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缓缓铺陈: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救起被困沙漠的波斯商人伊努斯,后遇强盗父女离散,伊努斯出手相助,一幕幕悲欢离合、友人生死相助的感人故事引人入胜。

  

  精美绝伦的舞姿、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烽烟走进盛唐、走进丝绸之路,通过舞剧切身体悟古丝绸之路上中外友好往来、中国开放包容的生动寓意。

  

  时光回到1977年。

  

  甘肃省歌舞团在彩排新剧《骄杨颂》,时任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陈舜瑶提出建议,将甘肃的文艺创造聚焦于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敦煌。

  

  “1977年开始酝酿剧本,当时定的就是丝绸之路、友谊之路,世界人民友好这一主题。”已81岁高龄的1979版《丝路花雨》编导、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原院长许琪说。

  

  甘肃省歌舞团接到甘肃省委宣传部编排以敦煌为题材的舞剧的任务后,编导刘少雄、张强、朱江、许琪、晏建中等人,记不清有多少次从兰州前往敦煌,看洞窟壁画、听讲座、读书、临摹壁画、探讨研究舞姿。

  

  莫高窟历代营建的735个洞窟中,保存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就有492个,要从2400多身彩塑、4.5万多平方米壁画中寻找灵感和舞姿如同大海捞针。

  

  创作组人员白天进窟看壁画,夜晚坐在稻草铺就的地铺上临摹舞姿。

  

  经过不懈努力,1978年1月底,赶在农历新年前,创作组拿出了剧本初稿,定名为《敦煌曲》。但实际编排中,《敦煌曲》因剧本结构年代跨度太大,主题、人物、事件无法贯穿而遇阻。

  

  “搞了一年多,没有留下来,自己推翻了,勇敢地割舍!”许琪说,1978年9月,创作组停止了对《敦煌曲》的各种小改小动,彻底放下了之前的编排,开始重新构思剧本。

  

  1979年10月1日,历时3年创排的《丝路花雨》,作为全国调演的137台节目中唯一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全本演出的剧目,获得成功。

  

  1982年,《丝路花雨》走出国门,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演出的团体。出访交流巡演的序幕自此拉开,《丝路花雨》的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登上肯尼迪艺术中心、林肯艺术中心等顶尖艺术殿堂,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求精,是《丝路花雨》经久不衰的制胜密码。在每一代人身上都能看到精益求精的影子。

  

  “这戏改了多少版、去了多少趟敦煌是说不清的。当时根本没想着能成功,就想着怎么把剧做好。”许琪说,《丝路花雨》的创作是质朴的,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否定自己,虚心改进。每次演完编导都要开会,每个编导都要提出具体演员的动作、舞姿有没有不到位的情况,除了自己找问题,还要让外人提意见,把这些意见刻印出来,打成条,贴在墙上分析,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

  

  喜迎北京奥运会,2008版《丝路花雨》创演;2016年再次改版提升,成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演出重点剧目;2021年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项目。“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丝路花雨》引来众多赞誉,“敦煌舞”艺术流派由此开创。

  

  “敦煌舞不是简单的扭腰出胯,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原本就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独特舞姿,在与历史的对话和人物的共情中变成舞蹈语汇。”许琪说,《丝路花雨》不是简单地对敦煌壁画的片段性模仿,融入历史和情感的创作后,它成为全新的舞蹈体系,这一创造性的发展,是当代人对历史的反顾。

  

  贰 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2023年2月10日晚7时许,兰州观众陈庚手持两张《丝路花雨》演出票,和女儿匆匆赶赴黄河剧院。

  

  37年前,9岁的陈庚跟着母亲在甘肃武威观看了《丝路花雨》。今年2月5日,看到《丝路花雨》兰州演出信息的他非常激动,却发现票已售空。陈庚到处打电话、找朋友,历经周折终于得以偿愿。

  

  看完这场演出的陈庚意犹未尽。得知有加演后,带孩子接连观看了后两场演出。

  

  “《丝路花雨》在我心里播下了善的种子,37年后我带着孩子来看,就是一种传递。”陈庚说,再次重温,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经典的力量,他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剧院,享受舞剧之美,感受丝路友谊。

  

  对剧目有深厚感情的不止观众,还有演职人员。

  

  今年88岁高龄的第一代神笔张演员仲明华,自1979年初次登台到2000年在上海大剧院最后一次演出,从44岁到65岁,演神笔张21年、上千场次。

  

  至今,仲明华还清楚地记得他在莫高窟展览室里托起那个陶土画碟时的感受。

  

  当时,他在展览室里看到一个形似瓦片的画碟,上头还残留着黑、红、绿3种颜料,便请求管理员让他用手托一下。当画碟和手接触之后,他感觉一股电流袭遍全身,感觉自己和画工超越时空有了心灵感应。

  

  “我感觉像从前辈画工手里接过了带温度的画碟!他一定和我一样,有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才有了这样心与心的交流。”仲明华说,这种心灵震撼终生难忘,至今依旧清晰地存在脑海里。

  

  仲明华说,每次登台,化好妆没扎胡子前,他都要到舞台上练30分钟功,确保肢体的灵活度,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不断揣摩人物思想和心理的他,走上了学习敦煌文化的道路。

  

  “每天和每次演出之前的练功,就是我和神笔张心灵交流的时间。仲明华就是在按照神笔张的人生轨迹生活。”仲明华说,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握住演神笔张的机会,探求神笔张的精神世界,完成精彩呈现。

  

  时代更迭,抖客网,更多的神笔张、英娘在传承经典中表达着热爱。

  

  “左手拿着琵琶高举按弦,右手绕过头去反弹拨弦,一只脚有力地吸腿勾起力量贯穿到脚尖,大拇指有力地向回勾起,另一只脚踏地拇趾也有力地竖起来,构成标准的‘三围’起伏曲线,身体前倾的大弓形与大趾上翘相呼应。”

  

  “注意,眼神要有韵味,要通过眼神真实地映射出壁画形象的心理活动,要做到虚实结合、动静有度。”

  

原标题:【《丝路花雨》长演44年 引爆演出市场
内容摘要:河西走廊深处,莫高窟卓然独立。 取材于敦煌壁画,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初,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余场,已成为中国本土舞剧经典代表、敦煌文化传承与创新符号的《丝路花雨》,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37972.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龙舟经济”带旺端午消费
下一篇:为新能源产业输送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