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向善,义利合一。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601939)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践行使命担当;聚焦主业,根植深厚的实体沃土;以义取利,投身广阔的新金融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作为,深耕细作,勇挑大行之责,提升大行之能,彰显大行之为,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24年3月28日晚间,建设银行发布了2023年度经营业绩。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集团资产总额38.32万亿元,负债总额35.15万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3324.60亿元,同比增幅2.34%,经营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净息差1.70%、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0.91%和11.56%,核心指标稳健均衡。不良贷款率1.37%,拨备覆盖率239.85%,资本充足率17.95%,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良好。
正如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展现“稳中求进”的价值韧性。具体表现在,2023年,建设银行规模增长“稳”,结构调整“进”;盈利能力“稳”,发展质量“进”;风险防控“稳”,科技运用“进”。
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经营环境,建设银行以更加积极的“保”来促进“稳”;以更加坚实的“稳”来保障“进”;以更加坚定的“进”来实现“好”。传统业务与“第二发展曲线”共同发力,资产端注重量价险统筹平衡,负债端强化资金承接和循环经营,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获得合理回报。稳进之间,“建”新天地(301277)。
向内挖潜:收入、成本两端发力增收节支
稳健的经营业绩背后,离不开多重因素驱动。张金良在4月2日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设银行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提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主要是从收入和成本两端发力,扎实做好增收节支、提质增效工作。
在挖潜增收方面,首先,稳固净利息收入压舱石,统筹好量、价结构。一是保持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建设银行生息资产日均余额达36.20万亿元,同比增长13.11%,既有力促进实体经济复苏,也部分抵消了息差收窄影响。二是加强定价管理。在利率总体下行背景下,前瞻主动加强价格管理,引导各级经营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保持定价理性,NIM持续保持同业较优水平。三是优化结构。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延缓息差下降趋势。2023年,贷款和金融投资等核心资产占比提升0.3个百分点;低收益资产占比持续压缩。
其次,推动非利息收入贡献提升。非利息收入是营收的重要支撑,也是衡量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尺。2023年,建设银行非利息收入占经营收入比例,按H股口径为17.2%,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按A股口径比例为19.8%,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在落实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基础上,通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主动推动业务转型,在银团贷款、财务顾问、财富管理、信用卡、资产管理、托管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157亿元,保持同业较优水平。对于其他非息收入,紧跟市场环境变化,积极应对股市、债市、汇市等市场波动,优化投资组合策略,实现收入恢复性增长。
在降低经营成本方面,一是努力降低资金成本。2023年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银行参照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加强负债经营管理。二是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坚持勤俭办行,不断提高成本效率。成本收入比(H股口径)28.39%(A股口径为28.20%),保持同业较优水平。三是努力降低信贷成本。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强化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提升“三道防线”协同控险能力,加快企业级风险管理平台建设,强化房地产、地方债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前瞻主动管控,风险防控总体扎实平稳有效。不良贷款率1.37%,较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率、关注贷款占比、违约率等指标表现稳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平稳可控。
稳步向前:放下规模情结注重质效贯始终
近年来,建设银行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搞盲目、低效的规模扩张,更加注重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平衡。2023年4月份,建设银行曾召开全行大会,重点提出全行要放下规模情结,不以规模论英雄,要追求高质量发展,致力于长期的行稳致远。
“金融是一场马拉松”,在张金良看来,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更好统筹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域、发展和安全,防止经营目标单一化、片面化、短期化,实现稳健、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善建”促“行远”。新的一年,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经营环境,如何持续强化效益管理?张金良表示,建设银行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基于资产、负债、资本、收入、成本等五大财务报表要素,把结构调整和质效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式发展。
其中,在优化资产结构方面,张金良表示,在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存量盘活和结构调整,做到有增有减,有取有舍。做好大类资产配置,持续压缩低效资产占比,力争建行净息差保持可比同业领先水平。
从2024年1月份至2月份的信贷投放看,建设银行人民币对公非贴新增1.04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整体看贷款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余额占比不断提升。
在提升负债质量方面,张金良提到,加快提升企业级资金体内承接能力,强化稳存增存措施和负债质量管理,加强负债来源的稳定性、负债结构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的合理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的适当性和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实现均衡发展。
截至2023年末,建设银行负债总额35.15万亿元,较上年增加3.43万亿元,增幅10.81%,与资产增长基本匹配。其中,吸收存款余额27.65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63万亿元,增幅10.52%,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在提升资本质效方面,张金良提到,深化资本内部挖潜,强化资本压力传导,坚持“量、价、险、资本”平衡发展模式。抓好资本新规落地,做好业务策略与计量规则衔接,不断提高全行资本使用效率和回报水平。
2023年,建设银行坚持稳健审慎的资本管理策略,持续强化资本的约束与引导作用,不断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内部资本积累与外部资本补充并重,资本充足水平持续高于监管要求,位于同业前列。
在提高收入质量方面,张金良提到,尊重经营规律,坚持商业可持续,加强资产负债两端定价的精细化管理,稳定净利息收入基本盘。坚持以服务创造价值,加快培育中间业务发展新动能,提升非息收入贡献,保持盈利表现和核心指标的领先水平。
关于提升成本质效,2023年,建设银行持续加强成本管理,优化费用支出结构,成本收入比28.20%,较上年上升0.3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良好水平。张金良表示,增强系统观念,坚持向全面成本管理要效益,提高投入产出和运营效率,保持成本收入比处于合理水平。
向外发力:做优做强服务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 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传统思维 建设银行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式发展 】 内容摘要:金融向善,义利合一。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601939)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践行使命担当;聚焦主业,根植深厚的实体沃土;以义取利,投身广阔的新金融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27143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