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网络才能承载元宇宙的野心?

最近“宇宙”这个词非常火热。信息领域向来擅长制造概念和包装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往往都由商业公司发起,“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概莫例外。新概念的诞生之初,一般都伴随着业界的兴奋、质疑或炒作。但最后能沉淀下来并真正落地的概念,一定是具有技术内涵、并能带来产业升级的概念。作为网络领域的从业者,我尝试着理解到底什么是元宇宙、以及元宇宙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否带来了什么新的挑战和机遇

01从网络接入终端的角度理解元宇宙的概念和技术内涵

在最近众说纷纭的“元宇宙”定义中,我比较认同的是阿里巴巴达摩院XR实验室谭平博士在2021年10月云栖大会上给出的定义,观点鲜明且简明扼要,即:“元宇宙是构建在VR/AR眼镜基础上的整个互联网”。这一观点,与我们网络研究者对互联网技术的理解完全一致。

互联网已经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计算机组网工具,发展到了网络空间的新时代,成为了现实世界的网络映射,也成为了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网络空间时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终端节点接入”、“自治网络组网”以及“异构网络互联”。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终端节点接入”技术距离用户最近,因此迭代升级最快;“异构网络互联”技术距离用户最远,因此迭代升级最慢;而“自治网络组网”技术介于二者之间。

“终端节点接入”,即何种终端、以何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每当新一代接入终端具备了上一代接入终端节点不具备的优势特性的时候,互联网应用领域就会掀起一场新的革命。早期接入互联网的主流终端是PC,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经典互联网”的时代。后来智能手机成为了重要的接入终端,具备PC所没有的“移动性”,就进入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今天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但无论是PC还是手机,其屏幕仍然是二维显示和交互,而VR/AR眼镜则具有三维显示和交互功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VR/AR眼镜解决了在穿戴便捷性和视觉交互方面的困难,互联网应用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如同当初从经典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公司经历了重新洗牌一样;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元宇宙时代,互联网巨头公司会进行类似的洗牌,我想这就是Facebook、微软等公司如此重视元宇宙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每当互联网接入终端发生了重大变革,势必会引起互联网应用形态的重大变化。

事实上,抖客网,站在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层面理解互联网的接入终端,PC、智能手机和VR/AR眼镜都可以归为一大类接入终端,即“通信型”终端。这些终端,本质上解决的是人的通信需求。当人需要与外界发生联系时,比如打电话、打游戏、聊天、购物等,这类设备才具备使用功能;一旦人不需要与外界发生联系时,这些设备就没啥用了。除了“通信型”终端,在网络空间还有两大类接入终端,我将它们分别命名为“计算型”终端 和“功能型”终端。“计算型”终端,指的是一直在执行计算任务的终端,主要是各类服务器、或者参与网络计算的节点,它们与人的通信需求无关,主要工作是完成各类分布式计算任务。但“通信型”和“计算型”终端一样,如果不需要执行计算或通信操作时,就没有其他的用处了。而“功能型”终端则不一样,它们本身就具备特殊功能,而一旦加入互联网,需要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再叠加新的联网功能,最典型的就是智能汽车、工控终端、物联网终端等。智能汽车本身的功能是一个高速移动的高质量运载体,工控终端本身的功能是生成制造;当这两种终端大规模接入互联网之后,也会产生许多新的互联网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综上所述,站在网络接入终端的角度理解“元宇宙”,它是“通信型”终端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是从PC和手机的二维显示和交互发展到VR/AR的三维显示和交互之后,产生的互联网应用新形态。我们不能轻视这种终端形态变迁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从经典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迁,就已经证实过一次了。

站在产业的角度,互联网领域的新概念往往都是其底层支撑技术成熟之后对应用的升级,因为应用才是互联网的主流。因此,没有必要纠结于元宇宙自身有没有什么新的核心技术,因为当初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新技术,但这不影响移动互联网对整个互联网应用生态带来的巨大变革(也许可以把3G/4G作为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支撑技术,但移动通信技术本身一直在发展,而且与终端形态没有必然联系)。

站在网络空间的角度看,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元宇宙。VR/AR眼镜将会成为互联网重要的“通信型”终端,但主要还是解决人类的消费需求,这不是未来唯一的通信终端,甚至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终端。未来像智能汽车、工控终端这样满足人类生产需求的“功能型”终端,其重要性也不遑多让。

02元宇宙对网络技术的新需求

如上所述,网络技术本身解决的是“组网”问题,体现在“自治网络组网”和“异构网络互联”这两个层次,关注的是网络基础设施的 “扩展性”、“高带宽”、“低时延”、“安全性”、“管理性”等问题。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和天然共享性,我们不可能为每种类型的接入终端都单独建一张网。因此,面对“网络接入终端”变化带来的网络应用的快速迭代升级,网络技术的应对方法都是“以不变应万变”、或者“以网络的演进升级应对终端和应用的革命换代”。IP/IPv6协议已经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本组网协议,几乎不可撼动;但基于IP/IPv6协议,网络技术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以应对各种新型终端和应用的新需求。

事实上,“通信型”、“计算型”和“功能型”终端,对网络性能、安全等方面的需求的区别是很大的。“通信型”终端主要解决的是人的通信需求。满足人类消费行为的互联网应用,往往端到端带宽需求在几十兆到几百兆的样子,而端到端时延需求在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之间。如果交互时延低于10毫秒,人的感官一般是无感的;而交互时延大于300毫秒,人的感官又难以接受。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基本上就是满足端到端几十毫秒或者最多一二百毫秒的时延,这刚刚可以满足PC和手机上基于二维显示和交互的大部分互联网应用。但基于三维显示和交互的元宇宙应用,为了避免头晕,需要10毫秒以内的交互时延,这就为当前的互联网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此外,从安全上看,元宇宙的愿景追求“虚实结合”、甚至“虚实互动”(比如按照阿里巴巴谭平博士的观点,元宇宙的虚拟世界还可以通过机器人来改造物理世界),对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与“通信型”终端相比,“计算型”终端和“功能型”终端则对网络性能和安全性有着不一样的需求。支持“计算型”终端的数据中心网络,端到端带宽需求往往在几G到几百G之间,端到端时延需求则在微秒级别,对安全性的要求相对较低;支持“功能型”终端的车联网和工控网络,端到端带宽往往并不高,但时延要求确定性保障,而且要求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融合。

原标题:【什么样的网络才能承载元宇宙的野心?
内容摘要:最近“ 元宇宙 ”这个词非常火热。信息领域向来擅长制造概念和包装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往往都由商业公司发起,“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概莫例外。新概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5477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毒王”Omicron现身之后 恐慌再度袭击全球市场
下一篇:灰度元宇宙Web3.0报告全文:理念、机会、经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