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滚粥、猪扒包、虾仔面
榴梿雪糕、葡式蛋挞
清汤牛杂……
请在我的味道里
读出我的姓名
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总台台长随中央代表团赴澳门参加相关庆祝活动。在与澳门经济传媒界人士交流过程中,萌发了拍摄一部精品纪录片的设想,并定名《澳门之味》。总台此建议与澳门特区政府推动多元化发展、提高澳门美食文化知名度的战略不谋而合。
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别具一格地展示澳门的文化与发展,纪录片《澳门之味》成功拉动了一大批澳门美食和文化的“粉丝”队伍,让观众在“解馋”之余,感念祖国之强大。
也是情感共鸣
葡式蛋挞,最广为熟知的澳门小吃之一,一出场便被网友们送上热搜——“简直流口水”“澳门的蛋挞真的绝绝子”“想去澳门走一走!”
精准的“选角”,源于大量前期采访及背景文化梳理工作,为此导演组几乎跑遍了澳门所有的餐饮店,采访近百人,只为求一味地道的“澳门之味”。
纪录片中大量涉及了葡萄牙语、英语、日语、法语、意大利语、泰语、缅甸语,以及四川话、广东话等,导演组所面临的沟通难度可见一斑。
相遇·是土生葡菜
也是冥冥中的追寻
石岐乳鸽,浸润着广式豉油,也散发出葡国料理中常见的干制肉桂叶和迷迭香。
再如这道看似寻常的醋泡辣椒,其背景甚至涉及到哥伦布探索美洲新大陆时期。
与佳肴的突破一样,《澳门之味》的创作也在彼此包容中产生。摄制组充分调动当地美食界大咖和餐饮从业者的参与热情,在澳门本地人的“权威”指引下,一步一步完善创作思路。
“水乳交融”的契合,不仅是镜头内的饮食文化,也是镜头外的协作分工。
片中几乎所有的4K航拍镜头,都由深谙本地美食奥义的资深航拍师拍摄完成。
也是不畏繁复的追求
一百多年传承下来,手工虾酱的制作工艺没有秘方,只要不嫌繁复人人都可以做。
一席盛宴浸润人心
以美食切入文化,《澳门之味》呈现出了和平、开放、包容、上进的澳门,润物无声地表达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唯有美食不可辜负!《澳门之味》打动的是胃、温暖的是心!”
“纪录片《澳门之味》全面反映美食背后的澳门文化,讲述食物背后——澳门人与祖国、与世界、与当代现实的传奇关联。”
“与大家共庆澳门回归祖国22周年、一同分享澳门家的味道”
澳门新口岸区工商联合会长胡达忠表示:“《澳门之味》成功启播,在总台及海内外平台充分展示澳门的文化和美好的生活,不仅是我们澳门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澳门美食,向世界讲好澳门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用美食的角度去展示澳门的文化沉淀,展示澳门的发展,确实让大家也感觉到非常贴心,也非常地道。”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评论道:“纪录片《澳门之味》通过澳门饮食和普普通通的人在澳门如何经营和消费饮食这样一个角度,既体现了澳门的一大特色,也拉近了澳门与内地的文化关联,还能通过澳门之味的角度,对外起到宣传中国文化、中国地方文化、特区文化的作用。”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田玉红点评:“纪录片《澳门之味》以当地美食为切口,通过具象展现澳门人民生活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了对澳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文精神的集中聚焦,具有独特的人文气息。”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点评:“以美食为笔,大胆创新,用贴近生活的创作手法、充满人文温度的叙事手法,从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层面入手,真实自然地反映出澳门回归祖国22年来的巨大成就,不失为是一部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小见大、以细见全、以精求美”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用三个词来形容《澳门之味》,抖客网,并表示:“这是以有意味的方式将澳门的独特性进行有效传播的创新性的成果,这也正是这部片子超越于通常的美食纪录片的特别价值所在。”
不囿于方寸之间
用滋味造化万千
我们也许无法一一亲尝“澳门之味”
也许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面孔
但请记得她的姓名——
中国·澳门
原标题:【“想去澳门的请举手!”】 内容摘要:生滚粥、猪扒包、虾仔面 榴梿雪糕、葡式蛋挞 清汤牛杂…… 请在我的味道里 读出我的姓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4K纪录片《澳门之味》开播以来,澳门美食风席卷全网,各平台累计热搜3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6222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