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奀国 实习记者 席文 报道
2021年12月31日,马上消费金融两名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同意,今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获批上任的新高管数量由此达到了54人。
2021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董监高”人事变动仍在继续。行业洗牌中的外部竞争加剧,公司转型后面临的业绩压力等等,均被外界视为是消金公司高管层频繁变动的影响因素。对于今年消金机构的高管层调整,行业人士分析称,或还与消费金融行业即将迎来的监管“大考”有关。经历前期的粗放式发展,今年多份监管文件的下发标志着消费金融行业正阔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高层的变动被视为调整战略布局、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体现。
在2021年的尾巴上,记者盘点了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年度七大行业关注事件,借以记录下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影像。
队伍持续扩容竞争越发激烈
在持牌经营等行业大环境下,消费金融业务越发成为金融玩家的兵家必争之地,消费金融牌照的价值持续凸显。
据梳理,2021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数量持续扩容。今年2月,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6月,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8月,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行业大军由此增员至30家。近日据媒体报道,中国移动也正在谋求消费金融牌照,但具体进度仍需根据集团战略安排进行。
此外,12月28日,宁波银行发布第七届董事会2021年第五次临时会议决议通告,审议通过了《关于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股权投资的议案》,同意公司以10.91亿元受让华融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70%股权。
2018年6月宁波银行就曾通告称,计划与宁波2家企业共同设立永赢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但这张牌照的筹备批复迟迟没有进展。如今宁波银行通过接手华融消费金融曲线拿下牌照,圆了多年的消金梦,行业机构也迎来了一名颇具实力的竞争者。
行业普遍认为,宁波银行作为一家头部城商行,零售业务表现上佳。而华融消费金融2016年1月成立至今,已经具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宁波银行入主后有望带来新的发展气象。
加快增资融资,补充弹药
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的现状是,一边是行业强监管态势的延续,一边则是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增资热潮在2021年也没有消退。
2021年,消金机构的注册资本金规模不断攀升。今年10月,深圳银保监局同意招联消费金融增资至100亿元。增资完成后,招联消费金融成为业内首家注册资本金达百亿元的机构。
然而这榜首的宝座很快就将易主。12月24日中国信达通告显示,蚂蚁消费金融拟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资本220亿元。增资事项完成后,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将由80亿元增加至300亿元,占据行业首位。
今年,杭银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以及北银消费金融也进行了增资,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分别增至25.61亿元、26亿元以及10亿元。
此外,今年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通过金融市场来进行“补血”。多家机构争相发行ABS、同业存单、银团贷款等,来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准备好弹药。
22家持牌消金54名董监高履新
高层“换血”频繁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一大鲜明特点,2021年这一现象依旧。记者注意到,今年消金公司的人事变动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总经理、总裁到董事长等这类重要高管均出现“换人”;此外首席风控官/风险官这类职位的履新越发常见。
记者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官网信息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共有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相关高管任职资格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其中部分公司多个高管职位均发生变更,因此履新人员数量总计达到了54人。
可以看到其中华融消费金融年内新上任的董监高人员最多,达到5人,包括一名董事长、一名副董事长以及三名董事。盛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的高管履新人数也都达到了4人。
此外还有盛银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等5家持牌消金迎来了新任首席风控官或首席风险官(简称CRO)。据悉,首席风险官是舶来品,随着企业风险意识的加强,国内金融机构内部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职位的设置已趋常态化,CRO也逐渐与CEO一样常被提及。例如其中盛银消费金融属于首次向银保监机构提交首席风险官任职资格核准申请书。捷信消费金融作为唯一一家外商股东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今年5月份上任的Rosario Vinci则已是该公司开业以来的第五任首席风控官。
多份规范下发“合规”成为主旋律
消金机构对管理团队人才选拔的越发重视,可能与消费金融行业即将迎来的监管“大考”有关。今年1月13日,银保监会下发《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根据具体评级得分,消费金融公司将分为1-5级,级别数值越大表示机构风险或问题越大,需要监管关注的程度越高。其中被评为5级的机构可能面临接管甚至市场退出。
从《办法》的评级要素占比情况看,消费金融公司公司治理、风险防控权重之和达到了63%,成为监管侧重点,也是消金公司未来市场立足点。因此今年以来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董监高人事变动中,首席风控官/风险官这类职位开始频繁出现。据悉,技术人才也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招聘中的热门岗位。
年初《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的下发,更是为全年趋严的监管环境定下了主基调。随后3月17日,银保监会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向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的行为。
针对持牌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中侵害消费者权益各种乱象,比如暴力催收、息费定价过高、向未成年放贷、泄露客户信息等,今年3月31日,人民银行在官网发布通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
“合规”被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摆在发展的首位。可以看到,今年12月份,蚂蚁消费金融首席合规官刘义的任职资格获得了监管审批。
违规“零容忍”,罚单金额走高
与此同时,年内多张监管罚单的下发也说明行业监管的持续收紧。
据梳理,2021年,共有盛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6家持牌机构收到罚单,合计罚没金融为515万元,处罚机构包括了银保监局、央行、市场监管局等。
其中,金美信消费金融的罚金最高,达到了290万元。罚单显示,金美信消费金融的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中国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决定对金美信消费金融处以罚款290万元;对一名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作出处罚决定的日期为2021年9月26日。
原标题:【 2021年终盘点|七大事件回顾消费金融这一年:机构扩容至30家,资本金创新高,54名董监高换血…… 】 内容摘要:记者 谢奀国 实习记者 席文 报道 2021年12月31日,马上消费金融两名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同意,今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获批上任的新高管数量由此达到了54人。 2021年,持牌消费金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66867.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