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行业正持续萎缩,分化现象加剧。互联网巨头试图以互联网小贷牌照为切入点,以资金和数据流量为优势,加速布局金融商业版图。而区域小贷机构正批量缩减,面临新一轮洗牌。
2022年,小贷行业或将持续洗牌!
今年伊始,360数科旗下福州三六零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360小贷”)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金由10亿元增至50亿元。据记者不完全统计,360小贷是继美团小贷、蚂蚁小贷、度小满小贷、财付通小贷、京东小贷、苏宁小贷之后,第10家注册资本达50亿元的小贷公司。50亿元是2020年11月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规定的网络小贷跨省经营的注册资本门槛。
巨头巨额增资谋求跨省展业的另一面,区域小贷机构因展业受限、客户资质相对较差、违约信用风险大、区域监管的分化与限制等多重困境正批量缩减。2022年已有两地监管机构宣布22家小贷机构视点资格被取消,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截至2021年9月末),小贷机构数量从8951家缩减至6566家。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伴随监管的收紧和规范的完善,一些达不到监管要求标准的机构将被清退,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未来小贷行业中,将会形成多寡头的态势,业务量将集中在几家从事跨省经营的头部公司手中,区域性的小贷公司则会下降,且业务量受到侵蚀。
“对于传统小贷机构,要着眼于股东和团队能影响到的资源,做精做实,并谋求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同时要着力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而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公司则要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控制杠杆率和贷款不良率,以自身生态场景的优势,满足更多长尾客户的需求。”受访专家指出。
互联网巨头开启增资潮
在暂行办法征求意见还未正式下发的间隙,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机构开启增资潮。360小贷经历过两轮增资,从5亿元增至50亿元,成为2022年第一家增资至50亿元的小贷平台。
不久前,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京东小贷”)也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30亿元增至50亿元,增幅达66.67%。这是京东小贷第二次增资,此前的2021年8月,京东小贷注册资本由16亿元增至30亿元。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注册资本达到50亿元门槛的小贷公司已有10家。其中,美团小贷2021年8月注册资本由30.58亿元增至50亿元;去年6月,字节跳动旗下深圳中融小贷注册资本由30亿元变更为50亿元;去年4月,腾讯旗下深圳财付通网络小贷注册资本由25亿元变更为50亿元。
更早之前,苏宁金融旗下重庆苏宁小贷注册资本由40亿元追加至60亿元,蚂蚁集团旗下重庆蚂蚁小微小贷注册资本由80亿元追加至120亿元,度小满旗下重庆度小满小贷注册资金增加至70亿元。此外,南宁金通小贷注册资本89.89亿元,中新(黑龙江)互联网小贷注册资本也达到50亿元。
对于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机构的增资举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互联网平台企业增资旗下小贷公司,首先是满足小贷特别是网络小贷展业的合规指标,符合监管的注册资本、杠杆率等政策制度要求;其次是增强业务发展、资产提升的可持续性;此外,也是对冲可能发生的业务风险,夯实合规经营基础。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网络小贷特别是全国性的网络小贷公司是近几年及未来小贷行业的发展焦点,在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监管要求下,生态型互联网公司要想深入开展信贷类金融业务,获取金融牌照成为必由之路,其中全国性的网络小贷牌照成为选择之一。
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大规模增资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都想抢有可能批的全国互联网小贷牌照,先增资到50个亿,先做一个入门的准备;二是有一部分小贷公司助贷的渠道受到了压力,手上多一些注册资本金,可以自主的投放,做一些‘蓄水’和‘调剂’。”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助理教授江嘉骏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互联网巨头旗下小贷公司纷纷增资满足50亿元的标准,这可能也是为了抢占先发优势以形成生态壁垒,让客户由于习惯和惯性留在原有的小贷生态当中,“再考虑到随着技术的优化和数据资源更好地被利用,未来小贷业务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点”。
区域小贷机构缩减
巨头增资的另一面,区域小贷机构正批量缩减。2022年已有两地监管机构宣布22家小贷机构试点资格被取消。1月4日,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先后披露,分别取消芜湖市的17家和南昌市的5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
事实上,2021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督管理局出手对辖区内小贷公司进行合规排查。具体来看,去年2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取消了辖区内的5家小贷公司运营资格;去年11月,安徽池州市6家小贷公司试点经营资格被取消……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1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66家。而202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一个季度就减少了120家。
从更长远来看,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截至2021年9月末),小贷机构数量从8951家缩减至6566家,贷款余额从9594.16亿元缩减至9352.52亿元,从业人员数从114017人缩减至65516人。无论是机构数量、贷款余额还是从业人数,这三项指标均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来看,身份属性定位不明、区域监管的分化与限制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重点问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服务能力。近年来愈加严格的行业监管也压缩着小贷公司的生存和展业空间。央行去年底发布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也预示着小贷公司的监管进一步收紧。
除此之外,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也冲击着小贷市场。江嘉骏表示,商业银行也不断推出小额信贷业务,对于借贷人来说,银行相比小贷公司,客户的借款成本会更低且信任感更强,这也致使他们放弃从小贷公司获取贷款,转投向传统银行渠道。
车宁也指出,小贷批量减少属于自然的市场进程,从外部因素来讲,随着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推进,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小贷形成挤出效应。此外,随着监管体制的完善,逐渐弥补了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以及不同板块之间监管失衡的状态,持续挤压了监管套利空间。因此,尾部的小贷公司业务发展和持续盈利的能力遭到削弱,然后退出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然的过程。
于百程表示,全国小贷公司数量众多,其中地方小贷公司占绝大多数,近几年全国贷款规模和公司数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地方小贷公司业务普遍立足地方,一方面受当地经济波动和自身实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面临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因而近几年生存压力较大,还有部分地方性小贷公司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的现象,因此整体数量和规模都呈下滑态势。近几年,多个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都发布过取消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通知,主要面向违规、失联、空壳等小贷公司,体现出小贷行业监管的不断规范。
原标题:【 小贷行业优胜劣汰加剧 】 内容摘要:小贷行业正持续萎缩,分化现象加剧。互联网巨头试图以互联网小贷牌照为切入点,以资金和数据流量为优势,加速布局金融商业版图。而区域小贷机构正批量缩减,面临新一轮洗牌。 2022年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73042.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