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腾讯美团已成过去时,边缘化QDII咸鱼翻身或靠“顶流”

  昔日公募创新旗舰QDII如今面临尴尬,重仓大本营港股已被沪港深基金蚕食,投资全球股市似也难避寰宇风浪。积极的一面是,张坤、谭冬寒等一批顶流明星也投身管理QDII基金,他们是这类产品咸鱼翻身的希望所在。

  今年以来,QDII基金业绩分化走向极致:截至5月12日收盘,表现最好的国泰大宗商品年内收益率已经达到了47.85%,而排名垫底的是某头部公司的医药主题类QDII,净值回撤幅度达到44.48%。其还并非孤例,目前绝大部分主动型QDII年内的净值均为负数。究其原因,QDII重点关注的美股和港股成长股,今年普遍遭遇机构疯狂杀估值,不仅包括腾讯美团、特斯拉等知名公司,也包括了诸多创新药和生物药相关标的。

  虽然主动型QDII大致分为港股型和全球型两类,但一直以来,港股市场是它们出海的大本营,QDII投资港股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而随着陆港通的发展和沪港深基金风起云涌,QDII基金的特色也逐渐被磨平,地域投资稀缺性丧失。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红周刊》表示:“想要投资A股和港股以外的市场,基金公司需要配备相应的投研力量。一般大型基金公司A股的研究员有几十人,而海外各国的股市差异性明显,想要做好研究,抖客网,各个市场也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员,基金公司的成本陡然巨增。”

  QDII基金业绩分化严重

  主动型产品普遍遭遇“滑铁卢”

  今年以来,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疫情反复、俄乌战争、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股市震荡加剧,结构性特征愈加明显。受此影响,QDII基金的业绩分化更为严重,截至5月12日收盘,基金首尾业绩差距达到了92.33%。

  其中,以嘉实原油为代表的能源指数类QDII是今年最亮眼的存在,年内收益率能够超过10%的QDII产品均以重仓原油等能源为主,而且不细加区分AC份额的话,这里面有7只产品的净值增长率都已经超过了40%。不过,在当前加息预期下,油价能否继续维持高位尚未可知。

  而聚焦更考验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主动权益型QDII,能获得正收益的依然只有诺安油气能源、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能源两只主题型产品,剩余的基金年内业绩一败涂地。截至5月12日收盘,已经有头部基金公司旗下的4只产品,净值回撤超过了40%。

  探寻业绩分化的背后,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表示:“今年以来,海外权益资产、债券资产受加息、地缘政治影响跌幅较大,而受益于持续供给缺口等因素提振,以原油为代表的商品资产涨幅持续走高。QDII底层标的在区域及大类资产配置上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导致业绩严重分化。”

  今年以来,全球医药、科技、新能源等成长股回撤显著,投资重心本就偏向于这类资产的主动型QDII基金净值下跌明显。以李耀柱管理的广发全球精选为例,截至5月12日收盘,广发全球精选美元现汇年内净值下跌38.22%,广发全球精选人民币结算年内净值下跌34.78%。

  超三成回撤的主因还在于重仓股的表现不济。从基金一季报来看,其加仓的特斯拉年内跌幅已经达到27.84%。在所有股票中,表现最为不济的当属其一季度新进的医药公司MODERNA(中文名“莫德纳公司”),其在一季度还陷入了制造新冠病毒的舆论漩涡中,仅一季度的跌幅就达到了32.18%。

  对此,基金经理也在一季报中指出:“一季度10年期美债利率从1.5%左右一度上升至2.5%,2年期与10年期美债利率也一路收窄并在季度末形成倒挂,提示未来一年美国经济有衰退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选择重仓了清一色的美股。

  而也有不少基金在投资港股的过程中遇挫,例如华泰柏瑞亚洲企业,该基金虽然避免了跌幅最大的医药、科技等赛道,但是其重仓的港股地产股以及券商等公司的跌幅也较大,例如第一大重仓股旭辉控股集团,截至5月12日收盘,年内跌幅达到了37.95%,而第二大重仓股中信证券(港股)和第三大重仓股中金公司(601995)(港股)的跌幅也分别为20.31%和37.58%。

  QDII基金开始重仓A股或是倒退

  万家全球成长一年持有或应更改契约

  短期的业绩挫折或许可以随着市场的轮动填平,但是拉长时间看,主动权益型QDII自成立以来,一直偏向于港股市场投资,即使是全球型QDII,有许多产品也难以脱离港股甚至内地的投资“舒适圈”,特别是同时在内地香港上市的公司,QDII基金的海归思路或是这类产品的倒退。

  从基金一季报来看,根据中信证券数据,互联网龙头股腾讯控股、美团-W、阿里巴巴-SW、京东集团-SW、小米集团-W、快手-W、网易-S与金融板块龙头香港交易所占据前十,而且一季度各只互联网龙头也均获得了QDII资金增配,另外,建设银行在一季度进入了QDII的前十大重仓股。这10只股票均属于港股。

  再从一季度末QDII整体持股比例来看,港股也是绝对主流,这类产品投资港股的市值合计1233.55亿元,占比达到58.37%;而投资美股的市值合计只有662.17亿元,占比为31.34%,其他国家各自的投资占比几乎都不足1%。拉长时间线来看,2021年末、2020年末、2019年末、2018年末和2017年末,QDII基金投资港股的比例分别为53.36%、48.44%、52.92%、57.09%和60.02%,一直居高不下。

  上述不愿具名分析师坦言:“即使基金公司配备了相应的人才,但是相比于A股,调研海外上市公司则困难重重,疫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语言的隔阂。曾有QDII基金经理在调研一家国外上市公司时,因为翻译对专业术语错误的传达,还曾造成过双方的误会。”所以,尽管许多QDII名称中带有“全球”等字眼,但实际运营中却很难开展国外市场的调研,而这恰恰又是投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相比之下,投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更有胜算,仅仅是调研上的便利程度就足以吸引不少QDII前往。

  更有甚者,也有QDII基金的重仓股多为A股公司面孔,万家全球成长一年持有就是一例。根据一季报,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有八只都是A股,这俨然与具有港股投资资格的普通权益类基金别无二致。不过,在熟悉的市场投资不仅没有使该基金业绩出色,反而使其在年内出现超过35%的净值回撤。

  根据一季报,该基金重仓的思瑞浦、比亚迪(002594)、圣邦股份(300661)、深信服(300454)、华大基因(300676)、兆易创新(603986)、用友网络(600588)和安恒信息等8只A股股票,今年以来无一例外出现下跌,其中,安恒信息和深信服的股价甚至已经腰斩。

  根据天天基金网,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9月,其业绩比较基准中就纳入了50%的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按照最初设立的目标,投资A股无可厚非。但这样的骑墙式设计,或许也导致产品两面不讨好,棱角模糊。

  QDII基金出道即巅峰

  “顶流”基金经理能否助其翻身

  内地QDII最早于2007年成立,当时推出的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都是首募份额在300亿份左右的爆款。但是QDII似乎出道即巅峰,此后新品发行规模均未超越,去年成立的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是份额最大的一只,发行份额为75.55亿元。在主动型基金中广发全球科技三个月定开的发行规模最大,为67.48亿元。

原标题:【抱团腾讯美团已成过去时,边缘化QDII咸鱼翻身或靠“顶流”
内容摘要:昔日公募创新旗舰QDII如今面临尴尬,重仓大本营港股已被沪港深基金蚕食,投资全球股市似也难避寰宇风浪。积极的一面是,张坤、谭冬寒等一批顶流明星也投身管理QDII基金,他们是这类产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8161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新基金“比价”压力大!16只老基金出手了
下一篇:13F报告披露!多家资管巨头看好中概股,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大手笔买入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