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新职业适应了新产业,也孕育着新希望。对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大有所为。迈向未来,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三百六十行”的行业图谱早已被刷新,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18个新职业。此前,人社部已经分4批发布了56个新职业。
新职业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植根于经济发展的土壤,成长于社会进步的潮流。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进步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新陈代谢,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新职业适应了新产业,也孕育着新希望。
新职业层出不穷,折射出中国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巨大转变,一些个性化、潮流化、定制化的服务更容易受到青睐。像民宿管家,短短几年,从业者规模已达“百万”级别。
新职业拥有的广阔前景和巨大空间,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甚至可能掀起一场新的“就业革命”。新职业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布新职业,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吸引更多年轻人“心动”。同时,这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倒逼从业者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对求职者而言,顺应发展趋势,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努力掌握与新职业相匹配的能力,才能在职业舞台上绽放更多光彩。
不过,也应看到,相对于传统职业而言,新职业始终处于不断变革和创新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新职业从业者缺乏稳定雇主,导致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从业者劳动关系不稳定、维权机制不健全。
让新职业更快成长,也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驾护航。一方面,要持续发展壮大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巩固拓展各种灵活就业模式,让新职业成为就业的“蓄水池”;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落实落细社会保障、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好新职业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新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
当下,科技更新速度很快,社会分工必然会越来越细化,职业也会越来越多元化。这是好事。对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大有所为。迈向未来,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创造无限可能。(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职业贴近新需求
发挥新职业扩容就业作用
原标题:【期待更多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 内容摘要: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认为, 新职业适应了新产业,也孕育着新希望。 对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大有所为。迈向未来,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10389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