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等作了全面规划,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期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邀请专家探讨。

  主持人: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主持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朱伟(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是粤港澳三地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出台并落地实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比2017年增加2万多家。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软硬联通”助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一方面,基础设施“硬联通”稳步推进。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港澳进一步融入全国交通网络。南沙大桥开通运行,深中通道加快建设,跨珠江口通道已建成5条,在建4条。“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2492公里,规划到2035年,主要城市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约85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位。另一方面,规则机制“软联通”不断突破。跨境通关更加便捷,莲塘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继开通,“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实施,三分之二的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三地物流更加高效,粤港、粤澳海关“跨境一锁”便利货车快速通关模式扩大到整个大湾区,依托“单一窗口”实现粤澳货物“一单两报”,通关时间大幅压缩。资金跨境流动更加便捷,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实施,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运作,“深港通”“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等便利措施出台实施。

  协同创新驱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建成了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创新载体。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推动创新载体沿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并向港澳地区用户开放,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加快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不断优化,10家广东省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运行良好,集聚了一大批港澳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二是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跨境拨付超3.7亿元,惠及10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高效。深入推进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民生融通赋能高品质生活共同家园建设。一方面,更多港澳青年来粤就业创业。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港澳居民可同等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创业方面,“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已累计孵化港澳项目2800多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4100余人。另一方面,港澳居民来粤生活更加便利。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可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港澳药械通”试点实施,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27.92万人次。

  平台建设引领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主线,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新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个人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实施。截至今年6月底,合作区有澳资企业4900多家,注册资本1400多亿元。聚焦与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统筹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编制完成前海合作区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截至今年5月底,前海注册港资企业9643家,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港企达4117家。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功能日益完善,今年上半年新设立企业10825家,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7个(累计230个)。

  新发展阶段,大湾区建设又有了新的重大使命。下一步,将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以及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和强大驱动效应。一是依托深港河套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完善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二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数字湾区”,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推进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促进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并推动佛山三龙湾等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科技协同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主持人:作为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卢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开放室主任、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多来,科技协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正加速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方面,已建成运营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与腾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资讯科技联会、澳门科技大学在前海共同发起成立“科创中国”大湾区联合体,推动建立大湾区产学研融一体化合作平台。目前,前海已建设各类创新载体100余家,布局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先进制造业产业联盟等产业创新联盟先后成立,“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合作项目成功落地。

  创新要素流动和平台建设方面,广东省完善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已向港澳开放。广东省加快向港澳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港澳网络专线已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超200家。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GoGBA(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启用,大湾区标准创新联盟成立,南沙出台港澳专业人才在内地申报职称规范性文件,横琴启动全国首个“企业专属网页+港澳建筑工程领域跨境备案”系统,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使得大湾区要素流通更加高效。目前已全面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协同港澳布局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抖客网,推动2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277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成体系建设。

原标题:【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内容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等作了全面规划,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132417.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激发企业活力,康婷董事长让公司精神继续传承延续 直销100
下一篇:李旭红:财政收入企稳传递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