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格力电器发布一则看似平平无奇的补充质押通告,2021年9月23日,公司收到第一大股东珠海明骏通知,获悉珠海明骏将其持有公司的90,235,963 股股票补充质押给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分行,质押从2021年9月22日起到2027年4月30日终止。本次补充质押后,珠海明俊持有的902,359,632股格力电器股票中,已经有812,123,668股处于质押状态,质押率达到90%。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告中“其他说明”一项里,格力电器表示,根据新贷款协议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股价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现有质押给贷款人的上市公司股票对应贷款余额的质押率超过60%,珠海明骏需要在发生该等情形后向贷款人提供补充担保,使得补充质押后的质押率不超过60%,因此珠海明骏根据贷款协议的规定提供上述补充质押。本次质押相关的所有贷款均不存在与市值涨跌挂钩的平仓机制,不存在平仓风险。
所谓质押率,就是贷款本金÷质押股票市值×100%。股票质押率由贷款人依据被质押的股票质量及借款人的财务和资信状况与借款人商定,但股票质押率最高不能超过60%,而质押率上限的调整则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质押的股票市值目前是100万,那么其获得的贷款则最多则为60万元。因此不难发现,公司实时质押率的变化完全由质押的股票市值决定,也就是股价的涨跌。
很明显,高瓴资本向农行珠海分行补充质押的原因就是格力股价长达近10个月的持续下跌,从最高66.79元到本周五收盘的37.91元,跌幅超过43%,导致高瓴资本只能补充质押将质押率重新稳定在60%的“红线”上。
从浮盈超200亿到浮亏74亿 格力“考验”高瓴资本耐性时间恍如隔世,高瓴资本入局格力其实已经快两年。2019年12月初,让整个资本市场聚焦的格力集团15%股权转让一事尘埃落定,格力集团与珠海明骏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约定珠海明骏以46.17元/股的价格受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902359632股股份(占格力电器总股本15%),合计转让价款为416.62亿元,而此前一个交易日格力的股价为57.71元,也就是说,高瓴资本用八折的价格入驻格力电器,成为第一大股东,张磊和他的高瓴资本瞬间就有了25%的浮盈。
一个是彼时国内风头正盛的家电龙头,一个是投资界的大佬,张磊和董明珠又相识多年,所以高瓴资本和格力联姻算得上门当户对。但从入股格力的条件看,高瓴资本其实付出了很多,在高瓴资本入局时张磊表示,高瓴资本不派人进驻董事会,依然由董明珠团队来决策;同时张磊安排相关数字化团队开展数字化转型;打通电商等互联网资源,继续往多元化发展;坚守长期价值投资,3年内不会减持,同时拿出140亿激励高管团队。从入局的结果看,虽然成为大股东,由于格力电器股权较为分散,珠海明骏持股15%股权,有权提名三名董事人选,但格力电器有9名董事,并且其他股东和珠海明骏关联关系,所以大股东珠海明骏未能实际控制格力电器。各相关方珠海高瓴、HH Mansion、Pearl Brilliance、管理层实体及/或其关联方均不谋求格力电器实际控制权。
目前格力电器前三大股东分别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17.2%)、珠海明骏(持股15%)、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9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加上无单一股东持有格力电器50%以上股份,也无单一股东可以实际支配格力电器股份表决权超过30%,格力电器任一股东实际可支配的格力电器表决权份额均无法对格力电器股东大会决议产生重大影响。任一股东依其可实际支配的格力电器股份表决权,无法控制格力电器的重大经营决策,亦无法决定格力电器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的选任。至此,格力电器在交易完成后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最终的结果看起来就是高瓴资本拿了巨资力挺董明珠,继续扮演着格力实际掌舵人的角色。
资本皆逐利。张磊带着高瓴资本入局格力帮助董明珠对格力进行改造和再发展是真,但获取长期投资收益也是真。在高瓴资本入局一个多月后,2020年1月9日,格力电器股价盘中创下70.56元(不复权)的高点,以46.17元的入股价格计算,当时高瓴资本持股收益率高达52.8%,账面浮盈近220亿。此后新冠疫情导致A股在2020年一季度大幅调整,格力股价在大盘弱势及自身经营数据严重下滑的双重影响下也持续下跌,最低跌破50元关口(不复权),而在2020年12月2日,高瓴资本入局格力的一周年之际,格力股价盘中再次达到69.79元,高瓴资本收益率也再次回到50%上方。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是格力股价真正走“熊”前的最后一次狂欢。
从2020年12月2日到本周五收盘近10个月的时间里,格力股价累计下跌46.35%,按照前复权后66.79元计算,下跌幅度也超过43%,目前不算通过分红获得的资金,高瓴资本账面亏损幅度为17.89%,账面市值约为342.09亿元,浮亏74.53亿元。
距离张磊“三年不减持”承诺还剩一年 格力多元化却愈发萎靡入局
近两年,高瓴资本彼时的态度仍历历在目:不谋求格力控制权,尊重和支持董明珠和其管理团队的领导;同时对格力进行数字化改造,支持格力继续多元化发展。然而在高瓴资本入驻后的今天,格力又有多少变化?
微乎其微。
根据格力电器2020年年报,在所有营收中,空调业务实现营收1178.81亿元,比2019年的1386.65亿元下降了14.99%,但占总营收的占比却从2019年的69.99%提升至70.08%。这只能说明格力其他业务营收出现明显萎缩,事实也正是如此:2020年格力电器总营收中,生活电器,也就是小家电的营收为45.2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2.69%,而2019年则为55.7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2.81%;2020年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收7.9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0.47%,而2019年智能装备则实现营收21.4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1.08%。
可以发现,2020年相比空调业务,格力在生活电器和智能装备业务上的萎缩更加剧烈,尤其是格力看好并且重点发力的智能装备业务,营收从20多亿直接下降至不到8亿,其萎缩速度之快出乎意料,而市场给出的直接反馈自然是格力电器的多元化发展不成功。
那么到了2021年上半年,格力的多元化经营是否有所起色?
依旧没有,并且上述两项业务还在继续萎缩,反而是空调业务占比继续扩大。
根据格力电器2021年半年报,上半年格力空调业务实现营收671.9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73.79%,比2020年占比提升了3.71个百分点;而上半年生活电器业务实现营收22.1亿元,占总营收的2.43%,比2020年2.69%的占比继续下降;智能装备2021年上半年则实现营收约1.9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仅剩0.22%,相比2020年0.47%的占比进一步腰斩。
至少从目前已披露的财务数据看,高瓴资本进驻后并未给格力带来多少改变,格力业绩上对空调的依赖度逐步提升,多元化发展反而更加萎靡,这也正是资本市场对格力电器股价“用脚投票”的根本原因。即便格力推出巨额分红和连续三轮的股票回购也依旧无济于事,分红最终肥了高瓴资本和格力的管理团队,而回购对格力业绩也并无任何刺激作用。市场需要的是格力在经营结构和业绩上的根本性改变,但可惜的是目前为止格力还没有做到。
原标题:【从8折入股到浮亏74亿 格力股价跌跌不休考验高瓴资本“耐性”】 内容摘要:9月25日,格力电器发布一则看似平平无奇的补充质押通告,2021年9月23日,公司收到第一大股东珠海明骏通知,获悉珠海明骏将其持有公司的90,235,963 股股票补充质押给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16083.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