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抖客网,一个名叫“招弟”的河南女孩改名字的新闻,引发了全网关注。在男女平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招弟”们遭遇的困扰并未完全过去。
据报道,女孩芃芃(原名招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从一本乡土小说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样名字的“招弟”,让她第一次明白了自己名字的含义——“原来是想让我招来个弟弟。”此后,名字带来的自卑感如影随形。她害怕表彰大会,害怕自我介绍,害怕别人念自己的名字。改名成功后,芃芃如释重负,“我终于是我自己了”。
“招弟”的名字,无疑是“重男轻女”观念的一种表达。一个名字的背后,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类似的名字还有“迎弟”“来弟”“盼弟”之类。从权威数据看,截至今年10月24日,国内某省叫“招弟”之类名字的女性超过1万人。其中,60岁以上叫“招弟”“迎弟”的人数最多,20岁以下的有380人。可见,“招弟”们的数目还真不少,某种程度它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名字从赋予一个人开始,就承载了命名者的期望。父母给孩子起名,或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或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但“招弟”这样的名字,传递出某些辛酸和“不公”——它不是对名字拥有者个人的祝福,反而是女孩的父母,把想要一个儿子的愿望,寄托在女儿的名字上,宣告给全世界。
对女孩而言,这无形中是一种伤害。她的名字,每一次被唤起,都是在提醒她一个事实:她的降生,是父母求男孩而不得的“意外”。相比于男性,她是不重要的,她是被嫌弃的,她是排在第二位的。这样的心理暗示,给她的成长造成的困扰,将是漫长而深刻的。
如今,芃芃将“招弟”的名字改掉,勇敢地和过去说再见,这意味着她的生活迈出了新的一步。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并且做回了她自己。表面上,她改变的只是饱受嘲笑的名字,实际上,她宣告了和旧观念再见,纠正了女性附属于男性的价值,是对性别平等的一次寻找和确证,值得我们的掌声和祝福。
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重男轻女的观念越来越没市场。并且,《民法典》赋予“招弟”们变更自己姓名的权利。一个新的场景可以预见:随着那些叫“招弟”的人渐渐老去,年轻的“招弟”们将会越来越少。
原标题:【“招弟”改名,看社会观念之进步】 内容摘要:近日,一个名叫“招弟”的河南女孩改名字的新闻,引发了全网关注。在男女平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招弟”们遭遇的困扰并未完全过去。 据报道,女孩芃芃(原名招弟)在小学四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165011.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